本帖最后由 670676331 于 2014-12-19 16:16 编辑
中國郊野園林第一家 私家園林鼻祖——襄陽習家池 提起习家池,对于生活居住在襄阳的人来说,谁个不知、哪个不晓?可话又说回来,又有多少人亲临过习家池,观赏过这个与古隆中齐名,号称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私家园林鼻祖的习家池呢?襄阳市民对于免费游玩烈士塔、岘山森林公园来说一点都不会感到陌生,提起来都是津津乐道、耳熟能详,每逢星期天、节假日、闲暇时光,你看那些爬山健身的、娱乐休闲的成群结队纷纷前往,乐此不疲,简直是比肩接踵,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然而真正去习家池的游人确实不多,详知者也是寥寥无几,去习家池游玩的只是那么稀稀落落、三三两两的游客闲逛而已,显得格外的冷清和寂静,不过这也正合我要求静谧安详旅行精髓的心愿。这里不妨把目光转向习家池,简单地介绍一下并奉上几组照片让大家一睹为快,与大家一同分享一下这次习家池旅行之乐趣! 习家池位于襄阳市城南约5公里的凤凰山(又称白马山)南麓,观音阁西。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曾隐居于此,读史诵经,著书立说,著有《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从而成为名扬后世的史学家,名标青史,誉满华夏,也使习家池更享盛名。在明代著名园林学著作《园冶》中,它被奉为“私家园林鼻祖”。
习家池它背倚岘山,三面环山而抱,面临汉水,风景优美。池中方形平台上建有重檐二层六角亭,俗称“湖心亭”。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亭北有习郁墓、白马泉、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南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园内楼馆台榭,亭台掩映,参差栉比,绿枝佛岸,粉荷映水,自是天然佳境;园内高大茂密的粗大树木遮天蔽日,绿影低垂,苍松古柏,花香鸟语,风景清幽。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游人、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来此泛舟池中,或饮酒畅谈,或咏诗作赋。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欧阳修都在此留下一首首千古绝唱。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欙。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襄阳歌》。如满天绮霞、九霄仙乐,超尘脱俗,震撼人心。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
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
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
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这首由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所作的山水诗——《习池晨起》,向世人描绘了当年习家池及其周边美丽的山水景色。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曾感叹赞美习家池美丽繁华的诗句:“当惜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而与这位孟夫子年长40多岁的另一位大诗人杜审言也曾赋诗云:“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此诗同样把襄阳习家池风景之异和游人之盛描写得如今人的眼前一般。
12月14日(星期天),我和家人邀约另小两口好友乘坐1路公交车去了一趟习家池(也有在南湖广场出发直达习家池的66路公交)。从襄阳火车站广场始发,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达了1路公交终点站——岘山,再往上步行约2、3分钟放眼便见一块镌刻“习家池”的大木牌呈路标箭头→,矗立在岔道之间,指向一条醒目清新、很标致的硬化沥青路通往习家池。于是,我们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沥青路,开始了习家池之旅。
路上映入眼帘的有溪水、荷塘,也有一小片片的农田分布在山谷中,空气中散发着农家肥的味道,让人感觉一直到现在,习家池依然保留原生态的农家所在。我们路上一边轻轻松松地说笑着、一边观赏着沿途秀丽的风景和当地的风俗人情,大概徒步行走了20几分钟的时间很快来到了负有盛名的习家池。不用门票,顺着一侧低矮的竹篱笆围墙,沿着还算宽敞平整的具有古代风格的石板路走了进去。 景区入口刚刚进门,扑面而来就是好一派田园风光,水车、荷塘、种植园。沿石板路觅行,渐次进入一个幽邃世界,谷中的梧桐,高大而茂盛,凉气森森;路两侧是厚厚的草坪,花草连片,树木成荫;间或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欧阳修等人诗园景墙。一粒粒黑黝黝的书法韵味饱满的汉字,好似圣哲先贤们的一颗颗瞳仁,静谧、肃穆而又慈祥。俨然进入桃花源中,完全置身于一个天然氧吧。
正前方就是习家池,偌大一个人工水池,里面有“湖心亭”,呈六角形结构,有两层,池水清冽,池底的水草清晰可见,随着水流缓缓扭动着腰肢,依稀可以看见几尾小鱼出没,翘头水面吸氧吐气,泛起点点水泡,显露着无限生机。池水周围是一丛丛毛竹,滴青流翠,楚楚动人,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漫步园林、亲临池水,心中甚是欢喜!情趣亦甚为美妙!明朗的天空中天高云淡,时而微风拂面,倍感清爽;也能听到树上枝头几声小鸟的鸣叫,给园林凭增添了几分静谧,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游客心目中所有的私心杂念都会一扫而过,完全融入无边的大自然之中。
在大池的旁边,紧靠入口右侧,有两眼井泉,独具匠心,浑然一体,泉眼相隔,互不相通,可中间共用拾阶通道,两边取水方便快捷。右侧为半规池,里侧为溅珠池,池水虽不算清澈,倒也看得过去,年久失修,浮有青苔、泡沫和叶草。
顺手右拐,边下角立有湖北省人民政府于1992年12月公布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习家池”的一大块水泥碑。
右侧又是一个小门,走过去,这里是正式进入习家池的入口,只见一幢很气派的家族祠堂正在整修,抬脚进门,一个尚未正式启封的“习氏宗祠”牌匾赫然入目,宗祠大门上方赫然写着“正气千秋”黑底朱红的字体熠熠生辉,庄重肃穆,站在习氏宗祠门前,上面的雕饰匠心别致,让人流连忘返。整个祠堂显得古香古色,深邃,典雅,气派。
【 习 家 大 祠 堂 】 习家池就是汉——唐时期襄阳豪族习氏家族的故地,是襄阳延续时间最长的大族,是习姓郡望宗祠所在。习家池所属的习家人于五代时因故迁出襄阳,以迁入江西一支发展得最为繁衍,襄阳习氏南迁江西之后,开枝散叶,人丁繁茂,四处流徙,遍布全国,早已与整个民族融为一体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已寓居江西数百年的习姓一支又迁回襄阳城南的习家沟,直至今天。
【 习 家 大 祠 堂 一 隅 】 再次右拐,完全进入了习家池私家园林的领地。步入园林竟然已经陶醉了,由景生情,浮想联翩,恍若隔世,似乎时光倒流,又仿佛穿越到东汉、东晋年间,看到了襄阳侯习郁正在观景赏鱼;听到了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读史诵经,不由得心潮澎湃,千年的文化底蕴也给自己一丝丝飘渺的思绪,灵魂深处在轻轻地提升,时间超脱这重浊的尘世……
【 新 修 习 氏 家 族 住 宅 】 【 新 修 习 氏 家 族 住 宅 一 侧 】 【 新 修 习 氏 家 族 住 宅 后 院 】 【习 家 池 之 白 马 池、树 】 【 习 家 池 之 清 音 池、亭 】 【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水光山色 】 沿着习家池边沿,踩着翻修平整好的小路,蜿蜒辗转,移步换景,迈小桥、穿林荫、赏花草、看山林、环绕一周,山水、田园、野林、庭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尽收眼底。园林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也不失江南园林的娟秀,北方峻岭的豪放。
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鼻祖,作为中国郊野园林建筑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以前,习家池景观都基本保存完好,后因“文革”及自然腐蚀等原因有些建筑损坏。1992年至今政府又投资修缮,规划为具有汉晋庄院古风与中国郊野园林特色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景区,再现昔日美丽的历史风貌。
习家池将成为名副其实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相信不久,这里一定会建造得更为精致幽雅,更加合理人文,随着习家池的对外开放,以及谷隐寺、岘首亭、观音阁、涧南园等一系列景点的恢复和建设,襄阳城南将成为市民休闲郊游的又一个好去处。习家池山清水秀,登山揽胜,既健身,又访古,体验了民俗、陶冶了性情、纯洁了心灵、更是健康了体魄。户外活动处处都是开心惬意的好时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