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纸质读物遇冷,电子阅读吃香。但我们这一代人,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还是喜欢捧着纸质读物阅读,总觉得纸质读物的感受不一样,有书卷气,给人以真实,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厚重。所以,如果要读文学作品、读理论文章,我还是喜欢读纸质版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力一年比一年差,有时看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书一放下,就不记得,好象是水泼到了沙滩上,风钻进云彩中,是“去如春梦了无痕”了。有些想刻意记住的东西,就反复诵读,反复默记,好象是背得滚瓜烂熟,一切都了然于胸,但还是不敌时光的淘汰,不敌年龄的消耗,长则十天半月,短则一天两天,就又全部还给了书本。倒是少年时背诵的东西,还时不时地出现在脑海里。有时也感到很苦恼,觉得很郁闷。但是,回过头一想,读书就像种庄稼一样,种庄稼需要经常浇水,每次浇水短则一天、长则三天就干了,又要重新浇水。但这不能说前面浇的水就没有作用,就不需要。如果不是这样一次次的浇水,庄稼就可能旱死,就不可能成长,就没有丰收。 读书也是这样,每次读的可能大部分都不记得了,甚至全部都忘记了。但是如果坚持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有空就读,书本中的那些知识、那些文化、那些道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你的心灵里,于潜移默化中沁入到你的性格中,悄悄地改变着你的心境、静静地改变着你的气质,深厚了你的底蕴、增加了你的内涵,提升了你的人格,升华了你的境界。也就是苏东坡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如果读一次就幻想永远不忘,永远不用再读,那就无异是种庄稼浇一次水就希望永远不旱,永远不用再浇水一样。 宋代诗人黄庭坚曾经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不是经常读书,人就如遭遇旱情的庄稼,思想就会打蔫,内涵就会弱化,语言就会干瘪,气质就会粗俗,就会变成浑浑噩噩的平面人。所以,尽管记不住,还是要读书,只有多读书,生活才充实。而且书读多了,就如武侠小说中形容的,在某个关节上打通了整个脉络,知识就融会贯通,许多道理一想就通,许多事情一点就会。对人生的来路和生活的去路就有了清醒的观照。那些曾经读过的书,也许当时就忘记了,但是,在某件事,某个时间点上,突然会出现在记忆中,闪现在思维里,而且 是别有一种理解。就如曾经的朋友人,也许几十年不再相见,但一旦在某个特定的场合遇上了,就会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有一种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感慨。 所以,从根本上说读书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幻想过目成诵,终生不忘,幻想“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书籍管终生,那是痴人说梦。只有不惧看了前头忘了后头,看了这本忘了那本。不停地看,不停地读,才有知识的积累,才有文化的滋润,才会说话办事明于理,为人处世有分寸。 坚持读书吧,不要怕遗忘!不要怕无用!多读了,你不一定成大款,但你一定比大款有气质,多读了你不一定成大腕,但你一定比大腕有思想,多读了,你不一定当大官,但你一定比大官更自信!因为多读了,你的思想不会干涸,良知不会泯灭,理性不会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