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 2014-12-26 12: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竞争性互耗向合作共赢迈进,由传统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向组群式城市模式转向。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概念适时诞生。它无疑是一项务实而又超前的战略构想。
所谓“丹河谷”,是指位于鄂西北汉江沿岸三个比邻的县市,即丹江口市、老河口市和谷城县,也称“红河谷”。 三县市一衣带水,共享汉江,有着相似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一直以来,三地民间融合的意愿强烈,省委、省政府如果因势利导,正式确立三地一体化组群发展为省级战略,以推动区域整合发展,将不仅有利于丹、河、谷三地抱团腾飞,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将促使我省“一圈两带”(武汉都市圈、襄十随和荆荆宜城市带)大战略在鄂西北方向做实做强,同时又可形成与快速发展的豫西南相呼应的均衡发展态势。本文就此展开初步的探讨。
一、丹河谷实施一体化组群发展所具备的条件
众所周知,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一般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类型,组群式城市是分散布局类型中的一种。这种布局类型的城市,一般由分散布局的几个城区组成,各城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城乡交错,布局舒展,构成一个城城相联、城乡互动的统一的整体。丹、河、谷三县市现有的城区及城乡布局,完全符合组群式城市特征,并具备了实施一体化组群发展的一切条件。这些条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地缘相近的滨江城市。丹江口、老河口、谷城同为汉江中上游滨江城市,一衣带水,共享汉江,同时在陆地部分又相互比邻,“无缝隙”联结。丹、河、谷三大城区相距不超过30公里:位于中心部位的老河口城区至丹江口城区约20公里,至谷城城区约14公里,而处于南北两端的丹江口城区和谷城城区,相距也不过28公里,基本上处于20分钟车程范围内。尤为重要的是,三地共享汉江,均以汉水为命脉、以汉水为“魂”,实施一体化组群发展,不仅可充分发挥相互比邻的地理优势,又可促进汉江水资源的统筹利用、统一保护,消除地区间矛盾,促进三地和谐共融,并实现汉江生态环境的一体化。
(二)人文相通的友好城市。丹、河、谷三地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古代的南阳郡、襄阳府及现代的襄阳地区等),且彼此间有过多次隶属关系(丹江口全域和谷城冷集曾经隶属过老河口,老河口和谷城又曾经彼此隶属过),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依为命的遭际,铸造出三地历史同源、文化同根、语音相近、血脉相通且又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丹江口的沧浪文化、老河口的七夕文化以及河谷码头文化,共同构成为地域色彩浓郁、人文底蕴深厚的鄂西汉水文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建设丹江大坝时,相邻的老河口、谷城两地人民投工投劳数百万人次参与工程建设,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建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援。丹江大坝无疑是丹、河、谷三地人民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一个光辉范例,同时又是对今天三地共同推进组群发展的一次成功预演,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三地政府、民间往来日益频繁,团结合作的力度日益加大,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鄂西北“金三角”组群式城市已初具雏形。
(三)经济发展阶段和规模相近。丹、河、谷三地产业相近、经济发展阶段和规模相近,具有较好的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以2010年湖北省统计局发布的各县市经济统计数据为准,是年,丹、河、谷三县市GDP数值分别为92亿元、111亿元、113亿元,人均GDP分别为2万元、2.2万元、2.3万元,GDP总值和人均值均十分接近。因此,三县市实施一体化组群发展,不会出现以大欺小和削富济贫的问题。同时,三地都处在经济转型升级、蓄势腾飞和社会发展向城镇化迅速迈进的相同阶段,实施一体化组群发展,不会出现因结构性矛盾所形成的阻力,相反,可以借助全面整合推动城市能级的跃进。
(四)政府、民间均有强烈的融合意愿。一直以来,丹、河、谷三地人民企盼彼此融合的意愿从未衰减,诸如“丹河谷一体化”、“红河谷”、“老丹谷组群”等民间论坛比比皆是,三地人民以这些论坛为平台,热烈探讨丹、河、谷组群发展相关课题,为三地整合发展献计献策,这种现象已蔚然成风,构成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讨论中,许多网友还发表了富有真知灼见的调研文章。至于政府层面,近十几年来,三地政府在相向默契发展特别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从未止步,如老河口至谷城之间国道、主干道全面升级、谷城城区向北拓展形成三岔路片区对接老河口、老河口城区北进形成洪山嘴片区对接丹江口、规划南部新城对接谷城城区,以及丹江口城区南延衔接老河口傅家寨等,无不是从政府层面共同推动三地一体化的生动实例。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政府及民间的强烈的融合意愿,为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政治氛围和民意基础。
(五)行政制约基本消除。十年前,如果说对于丹、河、谷实施一体化,襄樊、十堰还多少有一些抵触的话,那么现在这一问题已基本化解。2012年以来,襄阳市委、政府高瞻远瞩,先是将河谷组群发展列入襄阳市级战略,继之又更具胆识和远见地提出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战略,并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之获得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至于十堰市方面,由于武当山风景区已被划归十堰市直辖,对于如今孤悬一隅、又要独自承受豫西南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丹江口的发展前途,十堰必定会十分关注,因此对于能带动丹江口腾飞的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战略,相信十堰将会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二、丹河谷实施一体化组群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及思路构想
丹河谷一体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又是三地人民共谋发展、共建美好家园,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顺应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诚如本文开篇所言,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竞争性互耗向合作共赢迈进,由传统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向城市群和组群式城市模式转向。众所周知,就世界范围而言,城市从出现到现在,已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等演变过程,其变化的根源无不是人的需求。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时,就会出现交通拥挤、热岛效应、污染严重、犯罪增长等“大城市病”,而居住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就会患上内心焦虑、神经衰弱、精神空虚、无家园感,乃至滋生厌世情绪等“现代病”。大城市的道德沦丧、精神堕落问题相比中小城市及乡村远为普遍和严重。于是,出于追求高品质生活和找回精神家园的需要,居住在大城市的人纷纷回归郊区、乡村,回归到大自然的“逆城市化”现象也就顺理成章地在世界各国出现。
所谓“逆城市化”,是指由于上述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逆城市化生态环境。市区则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和乡村生活、居住。据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能过上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而在欧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早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就已成为主流。在这些国家,居住在大城市中心区的大多是低收入人群,因为这里房价和房租低廉,而稍微富裕些的多半定居在郊区和乡村,那里的房价则要昂贵许多。
由此看来,组群式城市以其城乡交错的合理布局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既能借助其间的田园乡村以满足人类崇尚自然的精神需要,又可利用散布其中的城区来适度满足人类追求物质享乐的欲望,从而达到一种富于人性的高层次的平衡与和谐。换一句话说,就是将田园与城市、宁静与喧嚣、淳朴与市侩、简朴与奢华等等相对立的元素予以折中整合,达成一种和谐与平衡,而这也正是组群式城市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的深层次原因。相对于以恶性膨胀为特征的传统的城市化,组群式城市模式富有远见的规避了传统大城市这一“恶性肿瘤”,超前性地与逆城市化形成对接,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健康、永续发展开启了光明的前景。因此可以说,丹、河、谷三地实施一体化组群发展,并最终建成以水为纽带、以水为“魂”的鄂西组群式山水生态城市,正是一种顺应了现代城市发展必然趋势的务实而又超前的战略举措。
(二)丹河谷组群发展能产生1+1>2的叠加效应
1、国土空间 ……
2、基础设施 ……
3、资源 ……
4、经济 ……
(三)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能推动“襄-十-随”城市带快速形成
丹河谷实施一体化组群发展,无疑还应是“襄-十-随”城市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襄-十-随”城市带建设是我省“一圈两带”(武汉都市圈、襄十随和荆荆宜城市带)大战略在鄂西北实施的重要支点,建成后,将产生带动湖北北部发展、辐射河南南部区域的强大势能。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可填补襄阳至十堰之间鄂西北广大区域的空白,使襄阳至十堰联成一气贯通的有机的整体,从而使得“襄-十-随”城市带的西翼臻于丰满、强劲,并最终带动整个城市带的快速形成。
(五)是促进跨省区域均衡发展之不二选择
丹河谷实施一体化组群发展,还有利于形成与邻省比邻区域的均衡发展态势。众所周知,与老河口、丹江口紧邻的河南省邓州市,201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直管市,河南将其定位为南阳一襄阳一十堰小三角未来的中心城市和南水北调水源区区域中心城市,让其发挥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对邓州市的发展,已被纳入河南省级战略,其针对鄂西北的意图十分明显。邓州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其生产总值实现270亿元,远超过紧邻的湖北丹江口和老河口同年产值之和,与我省排名前三位的仙桃不相伯仲;城区人口则突破40万,相当于丹江口和老河口城区人口之和。而且邓州总人口170万,城市化潜力巨大,一旦发展成为100万人口的大城市,那么凭借其强大的辐射聚集能力,势必与比邻的老河口、丹江口之间形成严重失衡的态势。而反观我省,由于对省域“边际”大中城市的培育还不够重视,丹河谷三县市至今仍各自为政,不成气候,至使在与邻省的区域竞争中处于下风。如果将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确立为省级战略,以三地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基数,不久的将来必将在鄂西北形成一个100万人口、经济实力远超邓州的大城市。
三、推进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的战略步骤
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合理的节奏逐步推进,快不得,也慢不得。
(一)“三步走”通向组群式城市目标
(二)丹河谷一体化组群的定位
第一、统筹资金投入,创新投入机制。
第二,努力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政策、资金支持。
第三,制定大致统一的组群区财政政策。
第四, 加大财政资金的重点支持力度,探索新的支持形式。
第五、建立组群区县市之间的财政协调机制。
第六、建立组群发展共同基金。
转载 政协老河口委员会 具体详情:http://lhkzxw.com/show.asp?ID=17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