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192|回复: 0

【2014佳作评选】治理污染应先治“政绩挑食症” 刘健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8

主题

24

帖子

67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7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5-1-21 17: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文】:治理污染应先治“政绩挑食症”
“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正是政府主导水污染治理的困境所在。(中国经济网6月3日)
  毋须讳言,曾经偏重于发展速度的“粗放之手”,已令众多城市集体陷入了“先污后难治”的困局——治理代价远超发展成就,可“不治将恐深”。至此,治理污染已不再是“治或不治”的思想斗争,而是如何治理、怎样布局的现实考量。须知“美丽中国”的远景尚未可及之日,更需要“埋头就干、干了再说”的务实精神。
  然而,挡在治污“大决战”阵前的暗堡,不是污染而是官员的“显绩思维”。一句“老百姓看不见的事儿不能干!”道出了官场生态中的“自然规律”;一句“几百亿埋在地下干不得”的掏心直白,透出了“既非我之过,何言我之责?”的弦外之音。
  在官员眼里,费力治污原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计。花钱治污,未必速效,大手笔花钱,百姓不知其功,不如短平快的显性政绩“货真价实”。岂不闻“看不见的病也得治”的道理?难道近来频出的“供水危机”没能给主政官员敲响警钟?如当官员对治污责任的轻视同政绩偏好“一见钟情”,只会将环境保护之民困民生弃之不问,自顾擦出“政绩工程”的火花。此无疑是“显绩思维”的产物。
  不过,除了要对政绩观扭曲、漠视民意的官员予以批判教育,但是否更该透视比冷漠更可怕而长期潜伏于官场土壤中的“政绩挑食症候”?长期以来,“重眼前轻长久、重地上轻地下、重显绩轻潜绩”的政绩思维,驱赶着经济发展的车轮,一步步走向“GDP本位”和“政绩工程”的泥沼,同城市规划的无序、城市内涝的困扰如出一辙的水污染治理问题,往往会被继任者以“历史遗留”的借口无限期搁置。究其根源,官员“显绩易得、潜绩误己”的“政绩偏好”与“官场共识”,除了思想内因,恐怕旧有绩考制度也须自查。
  过去,官员晋升之路,多看重“上级满意、领导提拔、同行评议、政绩数字”,而忽视“百姓选择、综合打分”,令官员无心埋头苦干、无意断腕治污,而是瞄准上级偏好相机巧为、“数字出官”,以致于官员虽有义务向选民负责,却只对上“尽忠”,以致“民评民述”的官民互动平台鲜有百姓的影音。
  事实上,无论显绩还是潜绩,只要集权、利、情于民生,百姓皆心知肚明。更何况,“环境污染引入第三方”已有成功先例,并非难为之事、难建之功。况,没有“常治”之功,焉有“善治”之果?只要肯动真格,“藏于地下的付出”也终究会释放出“环境红利”普惠百姓,其功绩绝不在“繁华都市”之下。
  想必,治理污染当先治“政绩挑食症”,依靠制度给“显绩思维”把脉整风。一方面,须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明确环境责任领导终身制,倒逼治理之责落地生根,并遏制官员的“显绩”冲动;另一方面,广泛引入群众评议,诱导官员“愿治污染、肯为潜绩”,进而形成污染常态化治理格局,培养官员“历任皆不可旁贷”的历史责任感,和“功成不在我任期”的为民襟怀。此诚为百姓最迫切的期待。
【作者】:刘健
【推荐理由】:污染问题已成国计民生大患,但比污染更致命的是官员的“显绩思维”。一句“老百姓看不见的事儿不能干!”、一句“几百亿埋在地下干不得”的掏心直白,揭开了官场生态中的“潜规则”。本文以“挑食”做比,严辞犀利入骨、直达病灶,暗示“向污染宣战”,就必须从根本上诊治官员的“政绩挑食症候”;提出无论显绩还是潜绩,只要集权、利、情于民生,只要肯动真格,“藏于地下的付出”终究会释放出“环境红利”普惠百姓,其功绩绝不在“繁华都市”之下,百姓必心知肚明。建设性提出唯有“常治”之功,才有“善治”之果。值得官员细细领悟。本文首发荆楚网后,被《人民代表报》、《湖北社科报》以及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