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477|回复: 0

【2014佳作评选】:公开代表手机不如敞开制度大门 刘健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8

主题

24

帖子

67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7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5-1-21 17: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佳作评选】:公开代表手机不如敞开制度大门
【正文】:公开代表手机不如敞开制度大门
  7月22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羊城论坛”,以“人大代表如何更紧密地联系群众”为话题,展开了一场辛辣而犀利的讨论。现场的新快报记者注意到,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公开联系方式时,大多数人大代表选择了低调,到场的约110名各级人大代表中,仅十余人举手选择同意。(综合网络7月24日)
  人大代表,是替公民代行宪法权利的“活的工具”,不是隐姓埋名、潜伏市井的“地下工作者”。每年两会期间,承载民意的好声音都能赢得百姓一片赞声。可见,顺应百姓呼声,及时采纳公民意见和建议,适时公开通联方式,诚是法律与民意的共同旨意。
  九成代表拒绝公开手机,让人失望之余,尤须反思内因。首先,公开电话能否双赢?且看首个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胡小燕的复杂经历。在公开私人电话后,每天上千个求助电话让她备受考验;因电话过多没有睡眠时间而关机,竟招致骂声一片。从此,她就被所谓“2亿农民工代表”的政治光环所绑架,严重影响到私生活。无疑,在完全开放的空间,在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前提之下公开电话,绝非上策。更何况,代表们若有心回避,一律将来电拉黑屏蔽,则公开只能流于形式,到底还是寒了百姓的心。弗如宁缺毋滥的好。
  同时,“能力恐慌”也让被寄予厚望的代表倍感无奈。群众联系代表,本意是解决问题。但现实常逆,不少新老代表在介绍履职感受时都反映一个共性问题——囿于人大代表无权直接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处境也很尴尬。尤其在民意集中的议案石沉大海之后,往往给公众造成“存在感很低”或“距离感很远”的误解。殊不知,民意“有来无回”原系鞭长莫及、情非得已。
  窃以为,公开代表电话不如敞开制度大门。一方面,须遵照十八大关于“完善人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及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及时回应民意期待”具体要求,建立固定的民意发声和互动平台,如完善“代表之家”章程,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实行轮流值班制度,公示互动结果等。而打破制度“玻璃门”,远比公开私人电话更易引起共鸣。
  另一方面,当以制度强化代表职能和权威。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个根本,就必须借助改革之力助推代表议案、建议和批评走进决策视野,真正形成“民意-议案-决策-落实”的制度化“孵化器”,从而确保容易之事快解决、艰难之事速回应,让百姓期待不至于被冷落和搁置。
  亦如中青报所言,“盯代表履职,不要只盯手机是否公开”,人大代表如何紧密地联系群众,非在形式,而在实举。还须且行且努力吧!
【作者】:刘健
【推荐理由】:代表履职一直是社会焦点。本文将人大代表比作替公民代行宪法权利的“活的工具”,而不是隐姓埋名、潜伏市井的“地下工作者”。既暗指部分人大代表回避代表义务、履职不到位同时制约乏力等现实问题,更以“公开代表手机”之利弊、之本质为线索,揭示出“存在感”、“距离感”的病源,由此辩证得出“公开代表电话不如敞开制度大门”的结论,提出以十八大“完善人大工作机制,及时回应民意期待”的具体要求,既要打破制度“玻璃门”、推动代表与群众的民意互动,又要强化代表职能和权威、保证人们当家作主落地为实。本文避开“应否公开”的假命题,直奔“密切联系群众”的核心,具有极强针对性和建设性。本文首发于荆楚网后,随即被《湖北社科报》、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网易等多家媒体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