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佳作评选】:晒工资能否烘干公务员的“矫情”? 【正文】:晒工资能否烘干公务员的“矫情”? 昨日下午,一个含有湖南冷水江市财政统发工资信息的网站遭遇网友围观。因其查询密码设置得过于简单,很快有网友从该网站查到该市各政府机关、单位的公务员工资,发现绝大多数在2001至4000元之间,以致有跟帖者大呼意外。(2月11日《南方都市报》)
国人渴望增加收入,想必异口同心。然而,公务员呼吁工资低却常被批为“矫情”。于是,有网友提出,解决争议最好是工资公开。由是观之,此次意外曝光想必不止是一次巧合,或许是当事者为吐心声的一次“撮合”。
晒工资能否烘干公务员的“矫情”?想必,解开制度症结,就能打开心结。
争议缘于偏见。由于特权的殃及和固话的官本位思维,多数人习惯于把“差役”当“官爷”,或将公务员当作一个集合。加之社会情绪复杂链式传染,谈起公务员就恨不得“一棍子打倒”。其实,在八项规定的飓风横扫之下,“官不好当”将成常态,掌握特权的“小小公务员”也越来越像个“传说”。相反,许多基层公务员的工资多年来一直很“稳定”。且不论房价,但说直逼3%的CPI以及倍增的口粮支出,已让该群体“压力山大”。公务员也得养家糊口。蕲春县株林镇党委书记直呼工资不如农民工就算不得奇闻了。因而,对部分公务员辞职现象,不该抛出“你既走,我不留”的冷语,而应平心而论,在城乡居民普遍增收的背景下,适当给公务员增加点工资,又有何失理之处?
究其根源,偏见和抱怨都起源于工资制度的瑕疵。事实上,《劳动法》对加班工资有明确规定,《公务员法》对国家预算的工资渠道也有明确指向。但现实中基层公务员往往顾大局、“白加黑、五加二”地干,却少见数倍加班费。既因为财政已对公务员的养老保险预算兜底,于是本属合理的加班补、车补、电话补等福利被一刀切;也存在有条件的部门暗自保留了令人羡慕嫉妒恨的“隐性福利”。而这种体制内部的分配制度瑕疵,就造成了公务员群体内部的心态裂痕。调查中,“职务+级别”工资两项的增幅颇低,只能靠津补贴“垫墙角”,更足以说明工资制度的现实矛盾。
很难说,在“给公务员涨工资”遭遇偏见舆论反噬的背景下,被曝光的工资单能让公务员的“矫情”瞬间赢得“同情”。但收入如何平衡增长,以及增长机制如何确保公平的问题才最值得考量。
应该说,实行工资公开乃大势所趋,被动公开不如主动来晒。一来满足公众知情权;二来公开能晒出事物本质,挤掉“矫情”的水分,消融先入为主的偏见,让公务员工资成为一个公开对等的舆论话题。进而将该问题从官民群体对立的语境中离析出来,只要借以透明的信息公开就能褪去“金饭碗”的神秘色彩。相信,真实的一面终能被公众理解和包容。
除了公开,改进工资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核心。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指明了以工资调查、职级对接、优化结构、适度增长、特殊照顾等方式“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也只有找到制度公平的起点,让公务员群体也能够享受增收喜悦,进而搭上缩小贫富差距的“改革班车”,公务员势必会自觉脱离对“隐性福利”的依赖,而借助自身努力博出精彩。 【作者】:刘健 【推荐理由】:公务员涨工资备受社会瞩目,同时争议不断。本文从第一视角和作者亲历起笔,以真情实感客观地针对“为官不易”和“公务员污名”现象,从劳动法律制度平等性、公民提高收入诉求以及规范隐性福利等侧面打开“心结”。引导社会非公务员群体对公务员群体做出公允客观的评价,进而将落脚点置于改进工资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路径和理性共识上,通过制度改革之臂,使公务员的“金饭碗”假象以及社会贫富差距归于正常。本文首发荆楚网后被求是理论网、《前线》杂志等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