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5-1-24 1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
丽人行/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眞,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外加勹} 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路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三)换韵
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固然可以一韵到底[71],但
也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 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纔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现在举几个例子: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72]。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村”,元韵;“人”,真韵;“看”,寒韵。真元寒通韵。“怒”、“戍”,遇韵;“苦”,麌韵。麌遇上去通韵。“至”,寘韵;“死”、“矣”,纸韵。纸寘上去通韵。“人”,真韵;“孙 ”,元韵;“裙”,文韵;真文元通韵。“衰”、“炊”,支韵;“归”,微韵。支微通韵。“绝”、“咽”、“别”,屑韵。)
白雪歌/[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折”、“雪”,屑韵。“来”、“开”,灰韵。“幕”、“薄”、“着”,药韵。“冰”、“凝”,蒸韵。“客”,陌韵;“笛”,锡 韵。陌锡通韵。“门”、“翻”,元韵。“去”、“处”,御韵。“路”,遇韵。御遇通韵。)
注意: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押韵的。近体诗首句往往押韵,古体诗在这一点可能是受了近体诗的影响。
(四)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诗在平
仄上没有明确的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是自由的。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 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纔显得风 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
(1)从三字尾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a)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2)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试拿岑参《白雪歌》开始的八句来看,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合乎第二种 情况(同时也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五句,即“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 铁衣冷难着”。
现在再举一个例子:
岁晏行/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燕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肉酒,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在这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万国城头吹画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个平脚的句子归口就有七句是三平调 。可见不是偶然的。
当然,不拘粘对也是古体诗的特点之一,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五)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的对仗的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
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岁晏行》这 样一首相当长的诗,全篇没有用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也还只是一种宽对。并 且要主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两点不同:
(1)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2)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又如岑参《白雪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 铁衣冷难着[73]”。
古代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纯自然,不受任何束缚就好了。
(六)长短句(杂言诗)
我们在第一节里讲过,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杂言,也
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 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 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现在试举他的一首杂言诗为例: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74]。
青泥何盘 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75]。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
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七)入律的古风
讲到这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 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是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 用律句。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我们试看初唐王勃所写的著名的《滕王阁》诗: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76],简直是两首律诗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 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现在试举高适的一个例子:
燕歌行/[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77]。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78]。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79]!
这一首古风有很多的律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2)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3)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一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
(4)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
(5)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
(6)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的一派(入律),后来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来韩 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显示着很大的差别。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 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像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从各种 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纔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1] 六言诗是很少见的。
[2] 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 参照下文第43页。
[4] 郭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元稹所编的《白氏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5] 《佩文韵府》等书,也是按这个诗韵排列的。
[6] 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是罕见的,这里不谈。
[7] 我们有意识地举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中严格区别开来的韵,如东与冬,鱼与虞,庚与青。其余的韵可以参看下文各节所举 的例子。四支,张巡《守睢阳诗》,43页。五微,苏轼《寿星院寒碧轩》,36页。十灰,杜甫《春日忆李白》,39页。十三元,林逋《山园 小梅》,20页。十四寒,杜甫《月夜》,29页。十五删,陆游《书愤》,23页。一先,王维《使至塞上》,27页。二萧,毛主席《送瘟神》(其二),3 0页。四豪,卢纶《塞下曲》,51页。五歌,杜甫《天末怀李白》,32页。六麻,杜牧《泊秦淮》,50页。七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 2页。十蒸,苏轼《郿坞》,51页。十一尤,李白《渡荆门送别》,29页。窄韵不举例。
[8] 扬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龙庭”就是“龙城”。这里不用“龙城”,而用“龙庭”,因为“城”字是八庚韵,“庭”字是九青韵。
[9] 李白有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首句用邻韵,还有李颀的《送李回》。但是这种情况不多见。
[10] 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11] 参看上文19页杜甫《月夜忆舍弟》。
[12] 这一种格式比较少见。参看上文第19页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13] “那”,平声。
[14] “教”,平声。
[15] “漫”,平声。
[16] 参看下文第42页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 参看下文第40页杜甫《客至》。
[18] “粘”,读nián。
[19] 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20] “燕”,平声。
[21]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 个格式,至于像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22] 杜甫《秦州杂诗》第二十首:“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独坐》第二首:“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答应的应(又写作譍)在唐宋时 有平去二读,这里读平声,所以不犯孤平。参看《诗韵合璧》蒸韵譍字条。
[23] 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24] 上文20页所引林逋《山园小梅》第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两句,下文32页所引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 起天末”也是这种情况。
[25] 鄜,读如孚,平声。看,读如刊,平声。
[26] 下文33页所引陆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记取江湖泊船处”,39页所引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七句“何时一尊酒”,王维《观猎》第七句“回看射鵰 处”也都是这种情况。
[27] 一作《时世行赠田妇》。
[28] “旋”,去声。
[29] “更”,去声。
[30] “令”,平声。“漂”,去声。
[31] “过”,平声。
[32] “为”,去声。
[33] 这还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特定格式,因为那种格式第三字必须用平声,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声(入声)。
[34] “芹”字今入文韵,但杜甫时代还是真韵字,不算出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