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4
上士

- 积分
- 527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
本帖最后由 轻云之蔽月 于 2015-1-28 00:05 编辑
记得那时年纪小之“看不见的战线” 文/轻云之蔽月
兰在餐桌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这个同学,叫妮。
其实,妮在没下岗前,混得没这样惨。那个时候,能言善辩的她正在一家国有企业里行使着自己手里有限的那点审批、优抚和安置的权。就在她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也传来了她“于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邂逅到一个“美男子”的消息。
当我从玉那里获悉到、被妮稀罕得了不得的“美男”的名和姓后,吓了一跳。原来所谓“美男”云云,不过是我小学时一个叫伟的同桌而已。我对伟印象可不算好,究其原因,可能与他早年的一桩糗事有关。
记得刚进入小学不久,我的同桌,也就是妮的“花美男”,就因其在课间玩得太投入,以致忘了去厕所,结果在课上到一半处,发生了尿裤子的事件。可恨的是他当时不喊不叫,结果热烘烘的臭尿顺着板凳秧及池鱼。当我感觉到大腿热得有些恶心的时候,吓得当即跳了起来。这一跳不要紧,可板凳因之失去了平衡,当即就把这个小“花美男”摔倒在过道上,半天爬不起来。
没想到,几十年过去,时间竟然把伟打造成了妮的丈夫,还赐他“花美男”的外貌。当玉问我是否认识这个叫伟的人时,我告诉她,这个人虽是我小学同学,但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依稀有他高鼻抠眼的模糊记忆,至于他有没有“花美男”的潜质与特征,我一点也想不起来
玉认为“花美男”与妮是良缘佳配,英也说他俩生活幸福相得益彰。后来得知,幸福中的妮把“花美男”当作稀有物种又宠又爱,可“稀有物种”却在她翘足而待、望眼欲穿之时,避而远之另寻新欢去了。不久妮的单位解体了,妮由原来在下属面前高高在上的领导干部,一下子成了下岗离职人员跌落了社会的最底层。下岗又遭丈夫冷落的妮不堪这“一箭双雕”的双重打击,由此万念俱灰一蹶不起。这个把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的她,任凭大家千呼万唤,就是不肯出来。据见过她的同学说,现在的妮,早没了当初的志在必得,整个一怨女弃妇:悲悲切切,落落寡欢,离群索居。
妮现在的生存状态,都来自同学的转述,我知道得并不全面。但妮在初中二年级发生过的那一桩旧事,我却是了如指掌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叫静。她坐在我后面一位,学习成绩不错,与我关系也不错。每次做完习题后,多半是我们俩凑在一起对答案。
静的容貌一般,但特别热衷于穿着打扮。要拿到现在,这算是一个女孩子身心健康的正常表现,但在那个时候,这个爱好却没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倒是一些批评与建议屡屡出现在她鉴定表里。不过静从来不在乎政治上进不进步,她最关心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如何让自己拥有如花的容颜与身段的亭亭玉立。平心而论,她有一个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她的“圆棍儿”型身材。这种身材和她的容貌一样,属于幼稚混沌永远长不开那一类型,因此根本比不过与她年龄相仿的妮。妮生来大方,不象其他女生那样,勾含着身子,生怕一不小心走露春天的消息。由此,静连送她两个外号:一曰“三翘”;二曰“三道弯弯”。
妮的学习成绩不好,但也不“坏”。之所以说不坏,是因为出奇好的语文成绩冲淡了她一塌糊涂的数理化概念。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大概就是指她这种情况。让我们纳闷的是,一个对数理化如此没有感觉的人,怎么就能够在语文课上独领风骚风生水起?老师解释说可能与她兴趣偏颇有关。
一般说来,偏爱语文的人大多爱读小说,妮也不例外。其时,她正被一本情爱小说迷得七荤八素,所以,只要有时间,她就会鸵鸟似的把头埋进课桌,一往情深地读了又读,揣了又揣。
记得那是一堂自习课,静不好好呆在自己座位上做作业,偏偏下位去和别人说闲话。她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恰好被破门而入的班主任L抓个现行。L大概刚在别处受了气,所以在批评静时显得小題大作特别严厉。静因当场被抓心里正不痛快,而L无限上纲又让她陡起抵触情绪。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把妮在课堂上看小说的事抖落出来。静的强词夺理的功夫都是跟老师学的,自然强不过老师去,最后只好乖乖地交了一篇不少于一千字的检讨书才了了此事。
妮与静虽是小学同班同学,但她俩关系并不好。不好的原因可能有其历史渊源,但妮挺拔而妖娆的身材可能是引起静嫉恨的主要的原因。彼时,妮被静拿来说事,心里十分不快,但还是按下愤怒,把静的这笔帐暂且记下搁在心里。事后,静悄悄告诉我,妮之所以表现得宽容大度,并不是她有多温柔,而是不想把自己缺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影响她在班集体里的的形象,影响她靠近琪。
琪,家住军分区大院,随父母工作调动刚刚转学到我们班里。说一口普通话的琪很喜欢体育,他在球场上奔跑时的潇洒,有点象俄罗斯帅男葛利高里。平常的他多半军装在身,那种玉树临风的倜傥,很让情窦初开的妮望而不忘,无限着迷。
一天中午,慵懒的妮突然伸了一个懒腰,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感叹随口跑了出来,把自己暴露无遗。听到了妮的“闺怨”,静悄悄绕了过去,一把抢过妮记满心事的日记本转身就跑,妮想抢回,那里还来得及?静刷刷的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大字“看不见的战线”,又用彩笔写下几个小字“今天看见了”,然后转过身来询问,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我与清看后向她呵呵一笑,随即用电影里对白来作答:
“你拿的什么书?”
“歌曲集。
“什么歌曲?”
“《阿里郎》!”
顺便说一句,那个时候的我们不但“样板戏”张口能唱,就是当时电影里的台词也能横流倒背对答如流。“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游击队员在街头对暗号时的精典对白,经常被我们用来互相打招呼;“我要把你扔到河里去”是男生最爱模仿《多瑙河之波》男主角的一句话;“快,快去救列宁!快通知捷尔仁斯基,布哈林是叛徒!”这是《列宁在1918年里》传诵最广的一句台词。因为这样的对白张口就来,所以在回答静的问题时,轻易就拖出这一串台词,表示对电影里面的内容,知道得周而又周,详而又详。
可静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她抖动手里的本子,大声念:琪!琪!琪!wo ai ni!然后,她促狭的总结:这就是我们班的“看不见的战线”!
噢——,众女生一听,纷纷下桌围了过去,争看妮的秘密。
勘破了妮的心事,静激动亢奋不已。她上窜下跳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解释何为“看不见的战线”,接着又花了一堂课的时间编了一首“妮·琪”之歌,在班上传唱。本来琪并不知道自己被妮暗恋的事,但叫静这样一闹腾,岂有不知道之理。妮没想到她的秘密会被静一把抢过去公布于众,还闹得甚嚣尘上尽人皆知,当时就羞得失声恸哭,如丧考妣。
妮一连几天不到学校,直到第四天,我才在上学的路遇上了候我多时的妮。当时我并不知道她已经沦落到没人理的地步,还道是无意中碰上她的,所以想也没想就点头同意为她带请假条给老师。后来我想,那大约不是假条,可能是求救信之类的东东。总之,班主任在接到“假条”后,便马上开始了解救妮的行动。静的气焰嚣张没多久,就被班主任打压得动弹不得,还没挨过期末考试呢,就被迫转学去了另一所学校。所有跟着她起哄的同学,无一例外的受到严厉的警告与批评,奇怪的是,老师对我这个“双面间谍”,连提也没提。倒是妮在后来屡次提到她对我的感激。
后来,琪转学回了老家,当然,这与妮无关。而琪的离去,恰好让这一段若有若无的佳话因之烟消云散,淡出了大家的记忆。打这以后后,妮在班上一帆风顺,直到高中毕业,得到的多是表扬,滋生的全是骄气。万万没想到的是,心高气傲的她,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接受事业家庭双重打击。以妮现在的状态,别说瘫痪在医院的班主任爱莫能助,就是她当年最好的朋友也无能为力。“哀莫大于心死”,如果她自己不想走出来,任他是谁,也只能“望妮兴叹”、鞭长莫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