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b云天 于 2015-1-29 19:06 编辑
腊月初八瑞雪飘降,桃源村里鞭炮声声,鼓乐喧闹,小伙子殷攀骑着枣红高头大马,用花轿迎娶从城里嫁过来的新娘,新娘小杨身穿红色金凤中式礼服,盖着红盖头端坐在轿内,八个小伙子边抬轿行进、边讨喜吆喝,腰鼓队的锣鼓节律配合着喇叭笙箫,乡亲们在路边笑得合不拢嘴:“好几十年没见过抬轿子娶亲,好玩人哟!”“嘿,更没敢做梦娶城里的宝贝!”
正是湖北省发改委在桃源村种下了“绿色幸福村”这棵梧桐树,才引来这只“金凤凰”。
新郎殷攀,是桃源村“土著”村民,中专毕业后到北京打工,成了“北漂”一族,正当他厌倦了漂泊的生活时,听说自己家乡正在建设“绿色幸福村”,2013年回家经营起“背包客栈”,主营餐饮住宿,接待到村里游玩的客人。
新娘小杨本是广水城里人,经营着一家美容院。2013年夏天,有一次到桃源村度周末,对桃源村情有独钟。在殷攀家吃饭,两人接触后,互生爱慕就开始交往。当他们到了谈婚论嫁时,小殷心里开始没有底了:自己未来的岳父在移动公司工作,未来的岳母经营着一家美容院,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这个农村娃的条件好,能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嫁到桃源来当村姑吗?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他家到女方去提亲时,女方的父母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说:桃源村现在建设得这么好,绿色生态,交通便利,在家不愁生计,跟住在风景区一样,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我们城里,把女儿嫁过去,那是嫁到中国梦里了!
为办一个朴素又别致的婚礼,小殷请村里的木匠做了一顶大花轿,按照武胜关茶马古道习俗迎娶新娘过门,坐花轿、吃平安果、垮火盆、踩瓦片、射轿帘、拜天地父母、送入洞房、挑盖头……系列民俗风情不仅让村民们大饱眼福,也找到了喜乐乡愁。
“以前我们村的男人怕找不到老婆,村里的姑娘们也都想方设法往外嫁,现在我们村里说媳妇儿,人家一听说是桃源村的,一说一个准!”,“是啊,现在城里的姑娘嫁到桃源来了,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啊!”在婚礼的现场,村民们热切的说着、笑着,谈论着……。
“绿色幸福村”造就的幸福生活
2012年12月,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被湖北省发改委确定为首批“绿色幸福村”试点之一,为致力探索新时期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富民建设模式,省发改委确立了“风貌自然,功能现代,产业绿色,文明质朴”的建设思路。广水市聘请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依据“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新农村建设理念,整合项目资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开展古民居修复改造、生态环境修复、推广有机农业、成立产业基金合作社等方面的工作。
两年来,桃源村依托“百年石屋、千年柿树”保存完好的村庄形态和良好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文化服务业,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依托绿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目标,依托绿色农业资源,组建农村合作总社,下设茶叶、生态农业、鑫桃源、林果、原种稻等5个合作分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农民土地、山场捆绑经营,实行种植、经营、销售一条龙服务。目前,合作社会员达200余人,发展茶叶1000余亩、林果600余亩、原种稻200余亩,年产值3500余万元,农民年均增收1万余元。二是依托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按照对接大别山、融入大鄂西、跻身大中原思路,依托乡村自然山水,开发民俗文化产业园、田园风光体验区旅游项目。三是依托历史文化,发展文化服务业。依托广水“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民间书法艺术之乡”三张金字招牌,将文学创作基地与桃源自然风光结合,吸引国内外文人墨客到桃源寻找创作灵感、激发创作火花。开展桃源文化论坛、摄影采风、诗歌大赛、舞蹈汇演等活动,点燃了文艺火花,造浓了文化氛围。
2014年,桃源村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中国传统村落,十大荆楚最美乡村。还有200多个像小殷这样的打工者回到了家乡,回到亲人身旁创业生活。更有美国来的台湾人韩荣华先生在这里开办了国学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来的教授在这里建立了研究教学实习基地,随州、广水来的老板肖华、刘总投资了婚纱摄影外景地、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在城里开咖啡馆的大学生刘予新也把家业搬到了桃源,三味咖啡正热气腾腾品味着这个冬天。他们,与村民们一起迎接绿色幸福产业的春天。
湖北省委“绿色、市场、民生”的三维纲要的旗帜,正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桃源村迎风招展!
(图文转载于应广网,作者:地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