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往事 吃了腊八饭,年货就得办。记忆中,村邻们三五成群陆陆续续到乡供销社买油盐酱醋诸多物品,家家户户也自然会根据所需,少不了顺便必备写春联的N张红纸。到时,有请乡下学历最高,文笔最好的土秀才代笔,一展墨“宝”,讨得新年的最好口彩。 大哥高中毕业后,先在镇上当了名初中语文老师,因才华出众,不久又被抽调到镇政府搞通讯报道,算得上远近闻名一枝独秀的大“才子”。每年春节放假回家,左邻右舍拿着红纸来让他帮写春联,他总是笑脸相迎,说;“呵呵,来者安之。”对联写好后,他往往先给人家读一遍,后又细心地反复交待一些识字不多的人拿回家怎样贴春联。因此前听说,有家两口子不识字,过年孩子们在外打工没回家,错把牛圈的对联南辕北辙贴到了堂屋门上,闹出了风马牛不相及的笑话。 若遇风和日丽的天气,哥哥就从家里搬出小木方桌,连同纸笔墨砚在农家小院的太阳底下摆了开去,不一会儿,来写对联的和看写对联的就围满了四邻八座。 我和几个侄儿负责给大哥打下。写对联之前,我们先把买回的几小瓶墨汁倒进一个小瓷碗里,听从大哥的吩咐,征求邻居意见,按大门、卧室(房屋门)、厨房、猪牛栏一一分门别类,把红纸裁成大小宽窄长短不一的对联条子,再按对联字数的多少对折成十字方块形,这样,写对联时便于掌握字的间距。大哥在挥毫泼墨时,至始至终保持着双腿叉开,脊背弯做弓型,高度集中的惯有动作,对每一幅所写对联的内容,他都会默默地打下腹稿,着笔于帷幄之中,颇有点“大家”风范。下笔如行云流水,一撇一捺犹力拨千斤,继而手起笔落一气哈成。作为搭档的我,总是固定站在他的对立面,左右手分别捏住对联的两个上角,配合写字的快慢平行往前移动,每写好一幅单联,则有两个人捏住四角平扯着依序铺展在院子里。母亲则笑盈盈的进进出出,招呼着为大伙泡茶续水。三三两两的叔们,则坐在一边,悠然地吞吐着自产的原始烟草过瘾,议论着对联的来龙去脉精妙绝伦,时不时还会撂出一句“记住写个‘小心灯火,步步高升,万年不动、、、、’”。好一一幅春意盎然的乡村景象。 大哥写春联一般不照本搬科,多数是即兴发挥现编现写灵活多变。内容都是切合实际侧重于反映农村的新风貌、新气象,浅显易懂,深受农村人喜爱。土地承包到户后,乡邻们家家户户陈仓满屯丰年有余。我家也不例外,母亲整日笑颜如花,不再为以前年年闹“春荒”犯愁了,大哥一挥而就:好政策如春风温暖大地,人勤劳似春雨粮丰人喜。横批:形势大好。我们有个邻居叫王狗子,此人游手好闲懒惰成性,庄稼每年欠收,日子过的依旧是捉襟见肘。哥哥给他家写的对联是:人勤地也不懒,粮多还需实干。横批:人勤春早。以此来激励王狗子,后来,王狗子果然脱胎换骨勤快多了,邻居们夸他,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记忆中调到县城工作的大哥,最后一次回老家过年,当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羊年。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进一步开放巩固完善,外出打工的,经商的争先恐后。乡邻们的腰包鼓了,楼房盖了,乡村的新貌天翻地覆,小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那次,已是花甲之年的大哥,仍不吝笔墨“重操旧业”,倾城倾心为乡邻们献上了一幅自撰且带着祝福温馨又响亮的对联; 骏马奋蹄一如既往奔钱程, 灵羊闹春七星高照保安康。 世事沧桑往事如烟,如今年关,即使在乡下,也很少看到曾经的手写对联了,都是买回现成的,直接贴上去。我深深地怀念那个时代,更怀念几年前驾鹤西去的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