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651|回复: 1

界岭处的官道【上】【有删节】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苏
精华
67

460

主题

7113

帖子

8960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960

IP属地:江苏省南京市

发表于 江苏省南京市 2015-2-3 09: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界岭处的官道
                                            刘继智
    从中州豫南进入江夏郡,这条官道是必经之一,那时的官道,大都是朝廷专项拨款修建而成,古称驿道,路不宽,有两三米左右,只能够马车通过。官道经过的地方,多处铺有青石板,河上建有青石桥,过界岭的地方,或者小集镇,大都设有驿站,官家设的驿站,除了备上足够的马料等生活用品之外,驿站里的人也负责地方的防卫工作。
    遇到两山相夹处,官家还要设立关卡,譬如这条官道之上,有墨斗关,大胜关等几个重要的关卡,关卡是干什么用的呢?除了军事防卫上的用途之外,主要是用于收税,所谓的厘金税,盐税,过卡税,名目繁多,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大都来自于关卡税,但要生活,必须有商贸和经济往来,运输物资必过卡,过卡必缴税,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出信阳,过莽张,经张榜,到定远,桃花店里花果香,下了七里岗,前面就是清水塘,乌铺在前方,过界岗,望家乡,水流进长江,翻山越岭到黄冈。''
    这是经传已久的这条官道之上的一首民谣,它流传了多少年,已经无从考证。想想,古代的这条官道,从中州信阳,是一马平川,再往前进入罗山境内,便可以看到绵延的群山,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百余里全是曲曲弯弯的山路,山路不像平原,它极不好走,而且匪患多,常有盗贼出没,那些挑盐的,担茶的,运货的,进入这崇山峻岭之中,必有些害怕,必希望早一点回家,数着每一个驿站,就等于离家愈来愈近了,安全序数愈来愈大了,既有旅途的思乡念家之情,又蕴含着对于旅途平安的一种祈福!
    那个时候,从罗山到江夏郡,必经莽张店,定远店,宣化店,然后过界岭进入黄陂栈,再经吕王城,四姑墩进入河口,姚集店,长岭店,最后到达江夏郡。
    过界岭还有一条官道折向东南,就是从堰沟进入华家河,过黄安城,经宋埠到达黄州。
    我于是想:这条官道,千百年来,有过多少车马辚辚,驼铃声响,还有那木轮车吱扭的声音,官道经过街道之上,日久天长,街道之上的巨型青石板已经被碾出一道道凹槽,凹槽有些光滑,青石板已经磨得能够照见人影,足见古代商旅的繁华场面。
    有官道必有栈,有栈,必慢慢形成集市,古代称之为店。店者,食宿之地也,物品交换之处也,也称之为確场。官道之上,这些集镇一字儿排开,几乎是二三十里地就有一个,马要添料,人要喝水吃饭,到了夜里还要投宿住店,这就间接促进了集市的繁华和热闹,慢慢的离集市不远的地方,多建起寺庙,如宣化店西面的观音寺、金山寺;黄陂栈的万寿寺,九龙寺;吕王城的千佛寺、舍塔寺等各种寺庙文化的兴起和繁荣,也使得官道之上集市人口慢慢变得集中而又稠密。
    莽张店在宣化北50里处,是中州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店,这个小店之所以生意兴隆,因为它是一个中转站,车子进山或者出山,大都要在这里歇息过夜,中原人喜欢吃面条,据说这里的肉丝面远近有名,吃一大碗肉丝面,半天不饿,走起路来就有精神,无论是进入平原腹地,还是过大山,吃饱喝足才行,作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必然的,作为中转站,商旅繁华也促进小镇的生意兴隆。
    定远店在宣化北20里处,它的名字有些古怪,到底是谁取的,取于何朝何代,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它一定是与那位皇帝或者大臣有关,想想,定远定远,不就是安定中原吗?古时候,在中州以南,尚属于南蛮之地,安抚南方,安定中原,这里一定驻扎着军队,守住着这个隘口,镇定南蛮之地,足见这里的地理位置何等重要。历史上这一带发生的战争还真的不少,忽必烈进江汉,太平军入中原,捻军进江汉,以及后来的胡宗南和日寇在罗山南部大战,中原突围,据说,春秋时期,孙武伐吴,也是走的这条线。
    宣化店是古豫州的南大门之一,现在,这里是大悟县的一个乡镇,这个镇有40多个行政村,人口达6万余人,是个比较大的乡镇。因为地理位置比较特别,明后期,这里曾经有鸡公大王啸聚山林,清中期,捻军曾经长期在这一带活动,清末期,白朗义军两万余人曾经从这里进入黄州,近代历史上,有著名的宣化店起义,红25军也曾长期在这一带活动,乃至后来的中原突围,大军南下,这里是必经之地。
    关于宣化店这一名字的由来,宣化本地有一名业余作者曾经写了一个传说故事,说它原来叫鲜花店,是一个名叫鲜花的小伙子因为孝心感动龙女而得名。我对这个传说一直心存疑虑,故事多少有牵强附会之嫌。想想,一个小伙子名叫鲜花,从道理上讲不通,其二,鲜花和宣化本是两个不同的音,如果真有这个故事,不如干脆叫鲜花店好了,起码鲜花这个词说明这里环境优美,曾经植被茂盛,花木繁多呀!
    从定远这个词推断,古代某个君王为了安抚南蛮之地,或者长期驻军于此,或者派出某个钦差大臣来过这里,或者这里曾经设立过像巡检司这样的机构,目地是为了宣抚感化南蛮之族,这样的推断应该更符合情理一些,但无论怎么说,都可以证明这个地理位置在古代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地。
    宣化店,座落于东西大山之间,所谓的东大山即是老君山、三角山、天台山、黄杨寨等;西大山即五岳山、三爪山、朝天山、斗笠山、大小鸡笼山、金牛城等。它位于大别山的西部,接桐柏上的太白顶,东西两边高山逶迤,崇山峻岭,只有这里是个峡口,山势较为舒缓,古代的官道从这里经过,已成必然。
    元朝初期,属于宣化店的南部地区曾经划为五约,即姚约、胜约、中约、上约、下约,后来有划大胜关巡检司,到了元末,因为义军频起,为了加强统治,才归于武胜关巡检司。五约之地,宣化店无疑是中心地带,是商品贸易的集散地,这里,昔日的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地形:南面有仙居顶,东面有老君山,西面有五岳山,它位于江淮分水岭上,西部属于原孝感版图,南部属于原黄州,东部是原光山地界,竹竿河,就像一把扇形结构,数十条涓涓溪流从几座大山下汇集于此,汇集在这个扇柄的位置,那扇柄就是宣化店。
    几条河流的汇集,造就了宣化店这一地域文化和经济的大融合。
    古代的官道经过这里,那些南来北往的客商,达官显贵,过了中州平原地界,或者过了黄州府、江夏府的界岭,来到这里,他们会在此停息数日或者更长时间,游山玩水,吃着山珍,品着佳茗,喝着甜酒,嚼着野味,偶尔也会逛一逛醉仙楼,回春阁,呷妓嫖娼,挥金如土,那是何等的纸醉金迷。那个时候的宣化店,有商埠,有码头,不但陆路通畅,水路也比较繁荣,淮河的船只可以溯源而上进入到这里的码头,把中州的面粉,淮南淮北的盐煤,六安的茶叶,金陵苏杭的丝绸运送到这里,把这里的药材、木料、矿石等山货放排运到山外,难怪当时的湖北商人还专门在竹竿河的西面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湖北会馆'',湖北商人集资修建的这座建筑至今还在,依然显得气势恢宏,令人惊叹不已。那个时候,商客云集,繁华热闹的场面可想而知。
    东西大山有许多的名贵药材:灵芝、天麻、茯苓、核桃、桔梗等,还有众多的参天古木,这是取之不尽的财源。我遥想古代的宣化店一定有许多药材铺,还有专门从事木材运输的商行,有许多从事这一买卖的运输工和商人。五岳高耸,三爪屹立,涓涓溪流一股股注入姚畈河,弯弯转转,经万畈在宣化店的南面与丰店河,仙居河汇集一起,深山老林之中大大小小的湾落是这条官道之上串起的一颗颗珍珠,那一条条溪流和山路就是官道连接的神经系统。我由此想:没有那条官道,没有那畅通的经济交通大动脉神经系统,那些处在深山老林里的山民是如何存活下去。封闭和开放总是相对的,过于开放,会带来太多的不利因素;但过于闭塞,就意味着时时刻刻存在生存危机,在战争年代,在动乱时期,闭塞会带来少许的宁静,但和平年代,封闭就意味永远干守贫穷。
    河的支流之上,也会形成小型的集镇,如宣化店南边的王店,何店、丰店,唐店,分别连系着孝感和黄州,但由于偏离官道,发展就缓慢多了。
    无论贫穷或者富贵,无论官僚或者百姓,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灵,找一点精神支柱。在官道两侧,有许多的庙宇,寺庙的存在,说明这条官道昔日的繁华,穷人希望通过神灵保佑走向富裕;富人希望通过神灵的庇护财源广进;官员也希望在神灵的身上找到精神的依托,求得平安。千古使然,今日如此。
    官道促使地方经济的流通,也带来一方乡民富裕,形成一些地主土豪家庭,当然还有富商,这些家庭一旦有了足够的资金,便会把目标投向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入仕途,古代的人要想进入仕途比现在更为艰难,文武官员大都要经过考试,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真的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快的要得十几年,慢的得几十年,甚至穷极一生的光阴,这种马拉松式的考试,只有经济富裕的人家才经得起折腾,一般的贫穷人家是无法完成的,现在入仕途,可以走捷径,虽然也要花费一番工夫,但起码一般的贫穷子弟还是通过这条路进入仕途,想想古代,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官道之上,有一部分人通过考试步入仕途,最后成为远近有名的名门望族,这样的人,不但富甲一方,而且在官场之上又有靠山,可以呼风唤雨,前来巴结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做起生意来就如鱼得水,他们不但做生意,而且还广泛地添置田产地产,还雇工出租。
    但官道之上也并不是一派繁华和热闹的景象,繁华和热闹的表面也潜伏危机、暗藏杀机,特别是动乱的年月,因为有的富得流油,有的一贫如洗,当贫富形成巨大的反差之后,必起反意,必起贼心,官道之上同样也是盗贼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条官道之上的鸡公大王就是一例,鸡公大王本姓张,自幼贫穷,因为是鸡蒙眼,夜里便分不清东南西北,明朝末年,鸡公大王聚众数十万,举义旗,朝廷数次发兵围攻而不克,后来有谋士献计诱鸡公大王夜里出城,大王不知是计,半夜时分,抛一卷白绫于云天之上,然后踏白绫飞奔,被埋伏的朝廷兵士乱箭射伤,跌落山谷之中,鸡公大王最后受伤被俘,手下的喽啰作鸟兽散,人们把鸡公大王受伤的山谷叫做带箭沟,那处峡谷我去过,很阴森恐怖,沟底有娃娃鱼出没.
    为了防盗贼,地方乡绅便只好忍痛割爱,拿出一部分钱财,雇请人工修筑城寨。修筑城寨最初的目的当然是保一方百姓的平安,你稍加注意,便发现沿官道两侧的山山岭岭之上,几乎都筑有城寨,石头垒起的城寨,高丈余,而且大都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只有主城门可以通向城寨之内,但主城门建筑异常坚固,大都是用长石条砌成,而且分前后两层,一般的火炮都难以攻破,何况是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
    仅宣化店的东河,就有九岭十八寨,十八寨相连,组成的是铜墙铁壁般的坚固,我上过宣化店的金牛城,城寨依山而建,里面有数数十亩田地,有湾落和好几口水井,还有数具磨盘,城寨面积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以防盗自御为主的城寨,一旦成为当地一霸,有了城寨做天然屏障,寨主横行乡里,欺压乡民,霸占良家妇女,无恶不作,那么城寨的作用就与当初背道而驰了。
    宣化店九女潭的传说讲的是张王寨寨主有九子。他们看中了李家寨的九个姑娘,想霸占为妾,九女宁死不屈,一齐跳入河中,形成了九个深潭,故事虽然是传说,当古代的确有许多寨主是无恶不作之徒。正如现在,不是也有一些富贵者,贪官者,进屋藏娇,生活荒淫无道吗?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可谓明目张胆,无所顾忌了。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历史却深深地影响几代人,今天依然可以找到历史遗留的影子。
    宣化店出过很多共和国的将军,像程世才等,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大人物许多都和宣化店扯上关联,冯玉祥、吉鸿昌、胡宗南、张学良,还有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王震等,他们的足迹都留在宣化店这片土地之上。
    宣化店,无疑是这条官道之上的一个亮点,一颗明珠!
    官道,从古代的狭窄弯曲到现在的平坦通达,过去的石板路到现在的柏油路、水泥路,都是政府拨款专项修建的,那个时候交通工具简陋,现在交通工具发达,历史在改变什么,我们又在改变什么?我苦苦地寻找答案!(2015123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5

396

主题

8273

帖子

9483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948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5-2-4 19: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在改变什么,我们又在改变什么?我苦苦地寻找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