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鲁继 于 2015-2-4 11:38 编辑
南嘉千年古刹“张王古庙”
在嘉鱼县城东北长江边的马鞍山中段山顶上,有座简朴的寺庙,悬在“残崖断臂”上,从山下马鞍公路绕弯曲的小道爬上去,有片平坦的山脊,而且还有一小片绿葱葱的森林小树,树林下有多种生机勃勃的蔬菜,庙就建在这片森林的平坦山脊梁上,虽然庙屿建得不高大雄伟,但屋顶也盘嵌了两条飞龙戏珠,庙内也干净整洁,菩萨塑像还用窗门护着灰尘,安洁静亮,这就是“张王古庙”。
走进庙门口的第一尊塑像就是护法将军,进入正殿后,柜台中供有九尊塑像,他们分别是张王、玉皇、王母、佛手、观音、岳王、神龙、送子娘娘等九位名仙。雷慧书(硃砂人)先生已守庙10余年,并介绍说;古代山上有“华龙寺”,清末时期有尼姑上山改称“莲花庵”,破“四旧”时莲花庵被毁,残石遗迹尚存,现庙就建在旧址旁边。2005年倡议人邓美英(龟山村人,女,1935年生,2012年冬卒,终年78岁。)等经多方筹资又重建了100平方米的庙祠,雷慧书撰名为“张王古庙”。
“张王庙”的含意是纪念唐代爱国名将张巡(708—757),河南南阳邓州人,因抗击“安史之乱”叛军战死于河南睢阳,殉国时身首支离,惨不忍睹。邓州、芮城、睢阳三地民众皆招魂葬之,并奉为神灵,唐肃宗诏赐张巡为“扬州大都督”,立庙祀之。
“张王庙”的历史文化起源于明朝,其前身为“沙阳寺”,在嘉鱼“古沙阳城基”县治之东。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初在麒麟山古沙阳城内(老人武部外),城内有沙阳堡、县署、沙阳寺(儒学)。沙阳城整体为前寺后堡,沙阳寺在县署南,沙阳堡在县署北,至今1031—1038年。至明洪武十二年至十五年(1379年—1381年)间,知县吴启文重新创建了庙殿,迁沙阳寺于沙阳塘(嘉鱼县老电影院,现名南嘉商城)处,庙殿下方有处弧形的沙阳塘(老工会俱乐部),改称为“张王庙”。至今已有633—635年。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弘治间(1489—1493年)知县姜溥改建,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庙基(老电影院处)为儒学,迁祠于麒麟东山(后名胡家山,老人民医院住院部处)西麓之关王庙(关帝庙)。万历丙戌十四年(1586年),知县蒋时声加修,后历朝多有修善,以祀关壮缪、岳武穆,故称“三忠祠”。 “三忠祠”又称关王庙(关帝庙)。是纪念关壮缪,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汉大将。死后追谥壮缪侯,有“关帝”之称。岳武穆,即岳飞。至绍兴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平反岳飞,追封鄂王,谥武穆,立庙于武昌(鄂州)。
“张王庙”后改儒学,原址1952年改建为县礼堂,1975年毁基改建为县电影院。这就是“张王庙”的前因后果。
嘉鱼县古时为文名古地,城乡寺庙颇多,仅县郊城区内就有15处。在全县寺庙中除了最著名的“文庙”(文庙山)初建无考外,史志记载最早的为“吴主庙”,三国吴五凤元年(254年)建于赤壁金銮山。“翠云庵”随开皇十二年(592年)建于白云山。靖江王庙,俗称吴王庙,吴王行祠。唐上元元年(760年)建于陸溪口界石山。自宋至清,规模较大者有文庙、沙阳寺(张王庙、三忠祠)﹑法华寺﹑净保寺﹑靖江王庙﹑东震寺等。道教主要有会贞观、清洪观、大岩寺、真武观、来云庵五处。佛教较著名者有57座,民国21年(1932年)全县大小寺庙76处,住庙僧、道239人,其中尼姑4人。1947年10月17日,在净保嘴怜悯佛堂成立湖北省佛教协会嘉鱼支会,会长刘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