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相逢是首歌 于 2015-2-27 15:25 编辑
走进凤凰,走近沈从文 张贵勤 凤凰古城的门票上面写着:“了解凤凰,从了解沈从文开始……”
在我们上学的年代,只读过鲁迅、巴金的文章,胡适、丁玲等都是以批判文章出现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改革开放以后,才读到徐志摩、郁达夫等的文章。7年前,在北京打工时读了“世界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对凤凰古城特别向往。今年端午小长假,我们约上几个朋友自驾游,便有幸沿着沈老先生作品的字里行间亲临梦里神往的湘西凤凰。
我们的游程是从与城墙垂直的一条小巷文星街开始的。我们首先来到朝阳宫。朝阳宫又名陈氏宗祠,建于民国四年,在临街朱红色的门楼两边,嵌着精美的浮雕山水画。进门有一排低矮的横梁压在头上,其实,横梁上是一个精巧的古戏台,我们正是从戏台下方进到朝阳宫的。凤凰人是喜欢看戏的,导游告诉我们,1982年,80岁的沈从文回到凤凰,专门来这里看了一场“傩堂戏” ,看着看着就禁不住泪流满面。(百度一下:“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老先生15岁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0岁才又一次看到家乡的戏,哪有不感慨的!据说现如今凤凰也不演“傩堂戏”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迎亲的戏。台上有媒婆说开场白,有新娘子表演抛绣球,台下面的男人接住了绣球就要登台扮演新郎,喝大碗酒,拜堂入洞房,这个节目就算结束了。
离开朝阳宫,沿着文星街往北不远,一条短巷的尽头,独门独院,就是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的故居。黑瓦木门,一方小院。熊希龄有过三段婚姻,第三任妻子是比他小29岁的毛彦文。但婚后仅2年多,熊希龄就因心脏病突发而撒手人寰,留给毛彦文无尽的悲伤和空寂,毛彦文此后再也没有嫁人。并继承了熊希龄的遗志,下半生致力于教育和慈善事业。
随后,我们随导游来到了沈从文故居。沈从文先生的故居位于古城南街,看上去很古老。院中有用青石板铺成的小天井,天井四周为瓦木结构的古屋。屋子不大,却幽雅怡神,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或许,正是这种古朴雅致的环境陶冶了他的性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沈从文先生的书房,临窗是一张大书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成的。此时,我仿佛看见了“边城”里的爷爷、翠翠、天宝、傩送,还有那黄狗、江水、渡船…… 在展览馆售书处,我买了一本先生的《湘行散记》,带着一丝丝忧伤离开了沈从文故居。
踏着磨得铮亮的大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我们来到江边看“沱江泛舟”,由于观点不统一,我们没有坐乌篷船,也没有听见艄公的号子声。有的在和苗家女合影,有的在体验“跳岩”,跳岩上的木条很窄,仅能一人通过,两人对面时,得小心翼翼的,一不小心就掉下水了哦!下午5点的样子,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们去“印象。凤凰”吃了晚饭,再自由活动,去看古城的夜景。夜幕下的沱江美轮美奂,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秦淮河。
虹桥是一定要看的。这是一座南北走向、横跨沱江的石拱风雨桥,亘古中带点优雅、沧桑中带点飘渺,远望意境悠远。还有那江面的小舟和临江的吊脚楼、红砂石垒就的城楼、大红的灯笼、小城的青山云树等等等等,尽收眼底。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呀!我不知道是凤凰的灵气造就了沈从文、黄永玉这样的不凡人物,还是因有了他们,凤凰才如此美丽!
回旅馆的途中,买了些凤凰的特产:镇竿贾氏姜糖、木锤酥、苗族蜡染披肩等。
在回程的路上,翻读着《湘行散记》,仿佛又走进了凤凰,走近了沈从文。他的过去,他的童年、他的所思所想,那条象他思想一般清澈的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