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64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
本帖最后由 马坪文化学社 于 2015-3-12 17:23 编辑
与包毅国先生探讨《寻找“黾厄”》
关于“黾厄”是否指代应山县,这一点是肯定的。“黾厄”即今广水市北的平靖关,历史上曾有多种称谓,如“黾厄塞”、“冥阨塞”、“义阳三关”之“西关”。 对此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鄳”字条目称:“江夏县。二志同。地当在南阳,江夏二郡之间。今河南信阳州、湖北德安府应山县之间。县盖以黾阨得名也。《左传·定公四年》:‘楚司马戌云:“塞大隧、直辕、冥阨三者,汉东之隘道,总名曰城口。”魏晋以后,义阳有三关之塞。三关者,一曰平靖关,亦名西关,即《左传》之冥阨也,今在信阳州东南九十里,应山县北六十五里;一曰武阳关,亦名东关。即《左传》之大隧也,在信阳州东南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应山县一百三十里;一曰黄岘关。即《左传》之直辕也,在信阳州南九十里,南至应山县亦九十里。《吕氏春秋》、《淮南·鸿烈》皆云:“天下九塞,冥阨其一。”《战国策》、《史记》二书或云:“黾阨,或云黾塞,或云黾阨之塞,或云鄳隘,或云冥阨之塞。”其实“黾”、“冥”、“鄳”一字,“阨”、“隘”一字。而《魏策·无忌》谓:“魏王作危隘之塞。”“危”即“黾”字误也。“黾”古音读如“忙”,与“冥”字为阳庚之转冣近。《隋书·地理志》:“义阳郡锺山县旧曰“□”(异体字,左盟右耳)。”《魏世家正义》引《水经注》作:“□”(异体字,左盟右耳)者,“鄳”之变。《宋书·州郡志》曰:“晋太康《地志》属义阳,作鄳。永初《郡国志》何竝作“□”(异体字,左盟右耳)。此字今正广韵,集韵皆云。“□”(异体字,左盟右耳)在义阳,阳今譌昌。又《通典》:“申州罗山、钟山二县下皆曰:‘汉郢县地。’”此处不当有郢地,二郢字皆鄳字之误。从邑。黾声。莫杏切。古音在十部。按庚韵音盲。”
清代应山人对此也有探究,详见同治《应山县志》卷二《应山于汉时为鄳县考》。
由此我们可以确认以下两点:
一、“黾厄”即“鄳阨”。“黾”、“冥”、“鄳”互通,实为一字,“厄”与“阨”也互通,即“黾厄”、“鄳阨”、“冥厄”、“冥阨”同为一称,只是写法多样。
二、此关之所以称为“鄳阨”,源于其为扼守鄳县之关隘,用以指代应山县,并无不妥。
相关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7a0ac80102v7e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