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64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
应山杨忠烈公家世见知录
其先故关西之裔,流入安南(今越南),居唐街。宣德(1426—1435)中,从英国(英国公张辅)归附,赐居湖南,徙家应山。
杨公铎,忠烈公曾祖。好任侠,为人报雠。
以曾孙涟恩封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兵部尚书。妻刘氏恩封一品夫人。
妻刘氏,子玉春、万春。
杨玉春,忠烈公伯祖。
杨万春,忠烈公祖。生而指文贯顶。岁俭,每出镪粟匄贷,至倾囷橐不靳。兄玉春尝坐诬,绐公任之而逸。经年代受银铛至破产,任承终无怨言。
以好施予破家,里人称杨二斋公,葬之夕,鬼喧呼护其竁穴。
以孙涟恩封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兵部尚书。妻□氏恩封一品夫人。
妻□氏,子彦翱。
杨彦翱,忠烈公父。
少为儒,性端重,不轻为然诺,亦以好施著。
以子涟初赠文林郎、常熟知县,恩封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兵部尚书。妻刘氏,初赠孺人,恩封一品夫人;继妻□氏。
事迹详见《赠文林郎、常熟知县剑山杨公及元配赠孺人刘母行状》(杨涟撰),载《杨忠烈公文集》卷八。
妻刘氏,继妻□氏,子清、涟。
杨清,字澹孺,忠烈公胞兄。以贡任宜兴训导,迁国子助教,升金华同知。忠烈公被祸,罢官家居,家产充公。忠烈公事雪,复任衢州。其后致仕,善终于家,得祀于社。
为诸生时,同忠烈公读书山中,雅慕里中二宋、二连,人亦宋连目之。邑称博物君子,必啧啧二杨。
著《杨澹孺诗稿》(钱谦益撰序)。忠烈公有《寄高贵大兄》三扎,载《杨忠烈公文集》。
杨涟,字文孺,号大洪,谥忠烈。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擢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
天启五年(1625 年),任左副都御史,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
荫长子之易为官。
《明史》卷二四四、《东林列传》卷三等有传。有《杨忠烈公文集》(十卷,另《表忠录》、《补遗(附年谱)》各一卷)行世。
崇祯元年(1628),赠原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为右都御史,加赠太子太保。
崇祯二年(1629),遣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堂上官,谕祭原赠都察院右都御史、今赠太子太保杨涟之灵。
妻张氏,继配詹氏,子之易、之斌、之言、之環。
杨詹氏,忠烈公继妻也,诰封一品夫人。
事继姑□氏以孝闻,晨昏定省,冬温夏清,左右就养无方,宗族乡党莫不称之。天启壬戌(1622)秋七月,姑□氏病危,吁天告祖,请代不应,于夜阑人静,暗祷神前,刳左肱一脔进饮,姑不觉神气顿爽,如是者三,家人不知也,病大愈,始廉得之,合家尽哭。姑泣曰:“今生料不能报,愿相期于来世耳。”府县欲旌奖,杨忠烈公抑之不许。
后八年(崇祯元年(1628)),姑始卒,詹遂擗踊欧血卒。某年某月,之易等卜葬公于某地之赐茔,两夫人祔焉。
及忠烈公罹珰祸,有子之環,庶出也,甫及周,氏抚之倍于己子。迨后分析田房、仆婢、财物,尽以其美者与環,诸子感其义,亦不欲校。里谚曰:“杨公言人所不敢言,夫人行人所不敢行。”殆非虚也。其三子之言妻余氏,安止余观察女,亦异人也,读书知礼,《列女传》未尝释手。妾生二子,抚之无异己出,教之读书成名,立身行己,今皆彬彬大雅,卓尔不群。谁之力欤?夫以忠烈之刑于遂,使公廉孝萃于一门,士君子正身率物,其效岂浅?鲜哉!
杨之易,字元仲,忠烈公长子。廪膳生。
忠烈公被逮时,魏(忠贤)珰焰可炽手,之易不避艰险,周旋期间,以宁俞之忠,成吉翂之孝。且笃念天显,友爱诸季。
崇祯元年(1628),之易等诣阙追讼父冤(该奏章附载于《杨大洪先生忠烈实录》,明德安知府胡继先辑,陈以闻识),天子追赠公祖、父如其官,祖母及母、妻皆一品夫人,而任之易为郎,以父荫官松江府海防同知。
顺治四年(1647),吴督(提督吴胜兆)叛,殉难,赐葬祭。
顺治九年(1652)正月己酉,赠殉难江南三松江府同知杨之易,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荫一子(长子杨苞)入监读书。
顺治十三年(1640),以子苞任上林苑监幕育署署承,加一级,恩封中宪大夫,妻陈氏封恭人。
顺治十四年(1641)四月,皇帝遣湖广布政司堂上官、兵备佥事,带管分守荆西道布政司参政吴之纪谕祭。
妻陈氏(应山陈愚长女),子苞。
杨之斌,廪膳生。
临淮、太和知县。
杨之言,附学生。
妻余氏,安止余观察女,亦异人也,读书知礼,《列女传》未尝释手。妾生二子,抚之无异己出,教之读书成名,立身行己。
妻余氏,妾□氏,有子二。
杨之環,附学生。
杨苞,号竹如,忠烈公冢孙(嫡长孙)。庠生。
以父之易死难松江荫入监。顺治十三年(1640),任上林苑监幕育署署承,升洛阳知县,历升广德州知州、漳州府同知。有能声,督抚交荐,升刑部员外郎。
顺治辛丑(1661)七月一日,《杨忠烈先生文集》付梓,凡二月而告成,杨苞题跋。
康熙元年(1662),应山饥,捐谷千石助赈。
康熙乙巳(1869)九月,杨苞为《杨忠烈先生文集》作识。
杨可镜,字汶川,忠烈公五世孙(注)。雍正己酉(1669)科拔贡。
由七品京官,补授福建司主事,迁江南司员外郎,历任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监督宝泉局。
雍正八年(1669)十一月丁亥谕内阁:各省选拔生员到京,朕俱特派大臣,秉公考试,分别等次进呈。前有湖北应山县生员杨可镜一卷,文理荒疏;经部议,照例革去选拔。顷,朕闻杨可镜乃明臣杨涟之元孙;昔顺治四年(1647),杨涟侄子杨之易为江南松江府同知,遭提督吴胜兆之叛,捐躯殉难,忠节凛然;蒙世祖章皇帝之恩,优加赠卹;此杨可镜之曾祖也。朕思杨涟父子,两世忠义,其后世子孙,若稍能自立,品行无亏,虽文艺不工,亦当格外造就。杨可镜准作选拔,赴国子监肄业;仍着礼部带领引见。
朝考经部议驳,谕旨垂念忠烈公与之易两世忠义,仍准作贡,入监肄业,着礼部引见。着在户部行走。乾隆三年(1738),补授七品小京官,留办部务,旋补福建司主事,保授江南员外郎、主事员外郎。两次拟陪,查例多用拟正之员,兹去正用陪。皆出特恩,实属异数。又保题补山东司郎中,监督宝泉局。历年随驾谒陵、出围,计十余次。又随驾巡行江南、浙江、山东孔庙等处。赐食、赏银兼缎匹绫等物最渥。公以叠荷恩,施廉隅愈砺。宝泉局调济缺也,公监督最久,而甑底犹尘。后以疾乞归,家徒壁立。公安之如素焉。其自谓:“不坠清白吏家风”。信然!
杨可铣,忠烈公来孙(五世孙)。有《敬书先忠烈公祠》、《敬题先忠烈公像》,并载《表忠录》。
杨可钧,忠烈公五世孙。优贡生。
以曾孙祖宪任博平知县,封修职郎。妻朱氏,封孺人。
妻朱氏,子淳。
杨淳,忠烈公六世孙。以孙祖宪封文林郎。妻舒氏,封孺人。
妻舒氏,子征言。
杨沛,忠烈公裔孙(六世孙)也。庠生。
居家和睦,兄弟间不较财,不争产,怡怡如也。胞姪征策、姪孙祖宪贫不能读,为延名师、助膏火,历年不懈。策后举优贡,任沔阳州学正;宪举孝廉方正,历任博平县、掖县知县,晋升同知,皆沛之力也。
杨征策,忠烈公七世孙。
嘉庆甲子(1804)科优贡。朝考武英殿校录,选武昌县学训导,提升沔阳州学正。
杨征午,忠烈公礽孙(七世孙)。
道光己丑(1829)科贡生,候选知县。
有《敬书忠烈公集后》,载《表忠录》。
杨征万,候选训导。
杨征言,忠烈公七世孙。
以子祖宪封文林郎。妻陈氏,封孺人。
妻陈氏,子祖宪。
杨祖宪,原名炳,字星若,又字述庵,忠烈公八世孙(同治《应山县志》作“九世孙”,《杨忠烈公文集跋》自称“八世孙”误也)。
贫不能读,同宗祖辈杨沛为延名师、助膏火,历年不懈。
由廪生保举孝廉方正。道光十年(1830),任博平知县。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主辛卯修《博平县志》,并撰序。
道光十三年(1833)八月,杨祖宪重刻《杨忠烈公文集》(十卷,另《表忠录》、《补遗(附年谱)》各一卷),并题跋。今有“世美堂”镌刻本存世。
道光十九年(1839),调繁莅掖,性长厚,乐善不倦,凡有关民社事,皆力任之,其年冬至,次年春承荒歉之后,无业者犹苦若饥寒,祖宪捐廉,历三月如一日,穷民赖以全活。士子贫乏者,辄助之赀,或多方为谋馆谷。曰:“予家贫,知寒士之苦也。”
其修举废坠则不胜屈语。在本志(道光《再续掖县志》)、各类志亦祖宪手订,三十余年典礼愉物藉得考稽,又修举废坠之大端也。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主修《再续掖县志》,并撰序。
莅掖凡四载,岁庆丰穰,且有麦秀雨岐之瑞,实心实政,感应如是,取报效军资。擢升同知,未任而卒,时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二十四日,士民皆悼恸之。
存世诗文有《杨忠烈公文集跋》、《重修博平县志序》、《博平县详请宽免车马记》、《博平新建文昌宫记》、《(博平)祈雨文(甲午(1834)四月)》、《再续掖县志序》、《建(掖)县城隍庙碑记》、《博平八景诗(犊河圣迹、灵址朝烟、莲池秋月、东渠唇汇、禹堤春树、晋台晚照、旭阳岭岚、阜成暮雪)》、《咏博平风土诗(八首)》。
注:同治《应山县志》作“七世孙”,考道光《再续掖县志》(杨祖宪主修)卷上《杨祖宪传》谓:“忠烈公八世孙”,又同治《应山县志》称杨祖宪曾祖名杨可钧,故知其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