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01|回复: 2

知青岁月追忆:知青杨子荣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4

主题

25

帖子

101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1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4-3 16: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当然不是杨子荣。那个响亮的名字,已经永久的属于一个英雄传说。
但是他确实被叫做“知青杨子荣,”方圆十几里的农民,都这样叫他。他姓卓,只因为扮演了《智取威虎山》里面的侦察英雄,真实的姓名,反而只有很少的人叫。
乡村舞台,没有幕布,没有聚光灯,两个灯泡吊在竹竿上,因为发电机电力不足,灯是昏黄的。锣鼓倒是各有一只,却没有章法,到剧情紧张的时候,锣手就只顾拼命地“嘡嘡嘡!”鼓也不住气地敲,有时收不住,盖住了演员的唱腔。
乐器,是一把京胡和一把二胡,外加一只笛子,技艺都不是很精湛,却也能勉强跟着演员,吱吱呀呀的,维持着必须的音乐。
那时候上面布置下来,趁着冬闲演“样板戏,”一般大队,都只能演片段,只有这个大队,因为知青的参加,能够把一场“智取威虎山”演完。消息传出去,轰动方圆十几里,本大队的人不用说,其他大队的,也来了不少。
北风在高空吹着,冷气穿梭在场子上,场子里黑压压的一片观众。老太太们,坐着小凳,把孙子揽在怀里,老汉们抽着旱烟,腾起阵阵烟雾,外围是青年,都站着,里里外外,没有一千,也有好几百人。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句高亢的二黄导板,“杨子荣”翩翩出场。他头戴风雪帽,穿一件军大衣,里面黑色的卫生衣,罩黄色的马甲,马甲用粗帆布制成,上面用油彩描着虎皮的花纹,足蹬一双插秧用的长筒胶鞋,手舞一根马鞭。大队没有财力,只能因陋就简,装扮接近不伦不类,但是由于巧妙地在脖子上系了一条雪白的围巾,腰里紧束洁白的腰带,加上演员红红的脸膛,俊眼,剑眉,高高的鼻梁,一身英气,就把这一切的不合适,都带过了。奇妙还在那条马鞭上。马鞭是一根富有弹性的竹棍,两头扎着红通通的缨子,他巧妙地舞动着马鞭,时而腾挪跳跃,时而伫立亮相,不很亮的灯光下,红色、白色交相辉映,从整体上达到了一定的舞台效果。
整场演出,卓知青表现非凡。“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字字铿锵,顿挫抑扬有余韵。做动作,一招一式,都按照电影里面来,昂首,挺胸,展臂,甩手一枪:“啪!”台下一片掌声。
和他配合的,是他们知青小组的一个男生,姓黄,个子矮矮的,豹头,环眼,声音如豺,天生的反派角色,他扮演“座山雕,”两个人,一唱一和,把个观众逗得哈哈大笑。其他几个知青,也有扮八大金刚的,也有扮解放军的,演技都平平,至于队里的农民青年,因为完全没有文艺训练,就更是差强人意。整场戏,只有杨子荣,英俊潇洒,闪亮无比,台词一个不错,动作一个不错。这样板戏,早已放过电影,放过广播,以至于家喻户晓。台上唱什么,台下跟着哼什么,什么时候该亮相,什么时候该踢腿,观众心里都有谱,稍微错一点,就有人知道。像他这样的主角,能够整场演下来而不留下明显的破绽,已是不易。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农村宣传队,毕竟是没有老师也没有专业导演的!
同学告诉我,整个宣传队,卓知青是导演。排练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能提出意见,腰怎么躬,枪怎么拿,如何在脸上做出惊愕的表情来,他都不厌其烦,讲给人家听,更多的,是当场做给人家看。他本不是演员世家,一切都仅仅来自于揣摩,那年他只有二十岁啊,足见其天资聪明!那些农民孩子们,懵懵懂懂,跟着他学,慢慢也都能入角色。而他自己,在无数次的重复中,演技也越来越熟练,当之无愧地成为宣传队的核心。
夜里演出结束,大队为演员们准备了夜宵,小麦面条,每人可有一大碗。戏要收场的时候,炊事员早已煮好了面条,用大桶热腾腾的装着,在台后面等待。戏一完,大伙就闹哄哄地去后面,各人一碗,蹲在地上吃。那里有灯,亮亮地照着,参谋长、小常宝、座山雕、拉二胡京胡的,一无例外,亲亲热热围聚一起,脸上带着胭脂,嘻嘻哈哈吃着面条。有些观众没有走远,趁这机会,到后台来近距离观看演员。一些女孩子们,站得远远的,眼睛不离英俊的杨子荣。一直到演员面条吃完,收拾东西离去,女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这个在台上驰骋纵横的英俊小生,知道打动过多少女孩子的心?那时候不兴追星,但是羡慕和思念是绝对允许的。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演出几场之后,任务完成,大队下达解散宣传队的命令,所有演职员,立即解甲归田。卓知青,脱下演出服装,穿上属于他的破棉袄,照例缺少扣子,一根草绳系腰,风雪帽也换了,一顶“狗钻洞”牢牢地罩住脑袋,挑着泥巴担子,“嘿嘿”奔走在田埂上。与别人不同的是,在挑着空担子的时候,他会把“狗钻洞”卷起来,露出嘴巴,悠闲地哼“智取威虎山,”一曲又一曲。
我和卓知青曾有几面之缘。
我的同学下放在他们大队,他对我们这些后下放的十分关照,交往之间,体现了老大哥的风格,大家谈起他,都很尊重。据说有一回,一群不速之客闯到了我们同学那个知青点,对组长L君很不客气,是卓知青和黄知青两个,挺身而出,面对十来个陌生人,护卫L君免于尴尬。这种行为,无论如何,是仗义的。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块麦田旁边。
时间是在六月,太阳毒辣辣地悬挂在天空,我们在割麦子,汗流浃背,麦芒不时飞进背心里,叫人痒痒的。忽然听到有人叫我。抬头一看,是同班同学L君,一起的还有两位,不认识,看年龄比我们大。我走到地头,L君介绍,他们去县城,从我们这里路过,这两位,就是他们大队老三届的,一个卓,一个黄,因为听过他们的仗义,我便赶紧握手。卓知青稳稳地握住我的手,稳稳地说:“你还是去劳动吧,时间耽误长了,影响不好。”看他年龄,也才二十左右,说话却有成年人味道。我回身一看,地里面,我割的那一垅,已经落后了,便拿出钥匙,叫他们先去我的寝室休息,我收工就回。一会工间休息,我飞快地跑回屋,他们正稳稳地坐在屋里,慢条斯理地说话哩!我从枕头下面拿出两毛钱,一口气跑到集上,买了盒香烟跑回,将烟甩在铺上,扭头又去割麦子。听见身后卓知青嘿嘿笑着说:“你这个同学,挺义气啊!”
那时候在知青中,评判一个人,义气与否,是首要标准。这义气,包括待客,也包括关键时刻为朋友两肋插刀。
中午在我们厨房吃饭。厨房不大,加了三个客人,就挤得满满的了,女同学便离开厨房,到她们寝室去吃。我们四个,围着一个脸盆,里面是半盆凉拌黄瓜,没有油,盐却是不缺,一口饭,一块黄瓜,吃得很带劲。放下碗,卓知青说:“谢谢你的招待,改天去我们那里玩?”L君说:“改天,是哪一天?”卓知青说:“总不能说是今天吧?”L君说:“今天先给我的同学唱一段。”又笑着对我说:“你不知道他吧?我们公社有名的杨子荣!”我那时也是喜欢样板戏的,听说他会唱,喜出望外。卓知青看我的样子,稳稳地说:“要唱,我们到屋里去。”于是转到我的寝室。正中午,外面没有一个人,空旷的稻场上,一头牛歇在树荫下,两只小鸟在牛身上,蹦蹦跳跳地寻找虫子吃哩!卓知青到门外看了看,回到屋里,笑着说:“那我就献丑了!”顷刻间,他的表情严肃起来,看得出他在运气,忽然,一声惊人的高音从他嗓子里亮出:“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随着声音,他昂首,挺胸,做了个亮相动作。只这一句,非同凡响,引来隔壁的女生们都来看。卓知青不看他们,旁若无人,继续唱下去:“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为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叫他地覆天翻!”他一口气唱下来,并无一丝阻碍,其间不断变换着表情,尤其那眼睛,炯炯有神,时而远望,时而沉思,灵活多变,传递着急剧变化的剧情,这一刻,刚才温文尔雅的知青不见了,眼前活脱脱一个豪气万丈、有勇有谋的舞台英雄!到最后一个字,他两手举起,身体微微抖动,直到最后的拖腔结束,戛然而止,身体定格在亮相。我们都被他的气势所震撼。女生们笑着说:“唱得真好!”卓知青霎时收了架势,脸上恢复了寻常,谦虚地对她们说:“好玩,好玩。”
这是他第一次“亮相,”给人留下奇异。不久,本地大演样板戏,他们大队首场演出那天,L君邀请我去看。看完演出,等他们蹲在后台吃过面条,卓黄两人匆匆到我们这里说:“走,到我们点去!”他们的点,一所很旧的瓦屋,过去是做仓库的,当年这里住过七八个知青,如今只剩下两个。我们烧起灶来,将他们预备下的荞麦面条煮了,各人吃了一碗,趁着热气,都挤到床上去。两张床,一个上面坐两个。夜里很静,外面北风呜呜叫着,风从窗户缝隙里钻进来,那盏豆大的油灯不住地晃动着,卓知青意犹未尽,讲了许多他们知青点的故事,后来,又讲起他的家世来。
他的双亲都没有了!这叫我们惊骇。都只有十几二十岁,没有父母,真是难以想象。
卓的父亲,曾经在长江上拥有一艘大驳船,他长年累月在江上漂流,把妻儿放在家里,卓知青小时候,和一个哥哥,一个妹妹,由母亲带着,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居住。母亲是一个恬静的家庭妇女,她会做女红,还会讲古老的故事,会唱古老的歌谣,三个子女,在她抚育下,都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文气。忽然一天,噩耗传来,父亲在江中翻船,下落不明!一个多月后,父亲被找到,已经是在下游百里之外的江水里。母亲哭肿了眼。这个小小的家,顷刻间只留下孤儿寡母,日子便艰难起来。更糟糕的是,父亲虽然已去世,但是他的成分没有变,仍然是“资本家,”这就给家人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了子女,母亲去街道小厂做工,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家庭的用度。也是为了孩子,她拒绝了一切改嫁的劝说。为了孩子,她使出了所有力量,却最终没有看到孩子长大。卓知青十二岁的时候,母亲患病去世,从此家庭的重担就落在大哥身上。街道为了照顾这个家,让十七岁的大哥去工厂做了工人,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小小年龄就有了工资。大哥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牢记着母亲的临终嘱托:把弟妹带大。发的工资,他一个钱也舍不得花,都用在弟妹的生活上。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吧,他竟然学会了又当爹又当妈!到弟妹初中毕业,却都下放农村,而且都是不能招工,当哥哥的,便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远方的弟妹身上,完全放弃了个人的生活。
“我哥二十好几了,一直不肯谈对象!”卓知青深沉地说:“我哥一表人才,又聪明,又善良,哪个女孩都喜欢他的!可他自己就是不肯交朋友。说了,弟弟妹妹不招工,他绝不成家!”
我说:“那么你们的招工,不但是你们自己的事,还牵涉到你哥?”
卓知青说:“就是。我们必须早点有个拿工资的单位,不能耽误哥哥一生呀!不过我和你们不同,我没有爹妈了,不一定非要回家乡不可。我可以四海为家。”说这话时,他看着地上,呆呆的,似乎有许多无奈。
这个“杨子荣,”和我们有很多不同,他的情况,太特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4

主题

25

帖子

101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1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4-3 16: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有许多女孩子喜欢“杨子荣。”

甚至是暗恋。多才多艺的帅小伙,要想不动心,难。

卓知青身边,总是不缺乏女孩子。当初和他一起下放的女同学陆陆续续招工走了,她们起初还给他来信,时间久了,渐渐淡散,只有一个女同学,一直没有中断和他的联系,她甚至明白告诉他,她将一直等待着,直到他有一天也招工回城。但是卓知青决然拒绝了。

新知青来了,其中有女孩子也喜欢他,她们喜欢和他一起谈话,一起唱歌,家里带了好吃的,藏着给他吃。男女相处,总有温馨,但是卓知青严格制约自己,绝不越雷池一步。他对L君说:“没有那个条件呀,敢乱想么?我将来能不能回城,是个未知数,怎么能随随便便,连累人家呢?”

村子里的农家女孩,比起女知青,自知条件更逊一些,但是也有大胆的,在日常劳动中尽着可能,对他表示好感。有一个女孩叫凤菊,长得十分漂亮,也十分单纯,她叫他“哥,”家里做了小麦馍馍,她会偷偷的拿几个,把他叫到村外小港边,看着他吃完。又为他洗被子,缝衣服。卓知青对凤菊,自然心存感激,改田的时候,一挖两挑,三个人,挑土和上土轮换着来,上土要舒服些。轮到凤菊挑土,都是卓知青代劳。收工的时候,他常常替凤菊扛着锹。有他在,谁也不许欺负凤菊。他常常笑着对大家说:“凤菊是我家小妹呀!”

他是真把凤菊当妹妹了。兄妹之间,叉手不离方寸,从不开过头的玩笑,真可谓规规矩矩,清清白白。凤菊对他,倒是真有好感,只是想想自己农村户口,人家知青总是要走的,就把一份情埋在心底了。终于有一天,家里给凤菊说了婆家。凤菊出嫁前,两人在那条小港边谈了半夜。第二天,卓知青把哥哥寄来的十元钱,买了一件毛衣送给了凤菊。

才二十来岁,他却具有极强的克制力!特殊年代,特殊家庭,从未听过他叹息自己的命运,却对远在几十里外的妹妹,一心牵挂着。妹妹比他小两岁,下放在本县一个山里,那里也经过了大招工,知青点只留下她一个。卓知青时刻记着妹妹,山区缺乏蔬菜,每过一两个月,他会把自己种的青菜用袋子装了,一根扁担挑着两只袋子,来回八十里,早上出发,回来天已黑透。

终于有一天,听说他妹妹招工了!就在本地,一个镇邮电所。那地方很偏,方圆多少里的山,一个孤零零的小镇而已。但是毕竟是国家单位的人了,拿工资,吃商品粮,这些,都是农民一辈子也望不到的,只有知青有这个资格。家庭出身不好的知青,也不是绝对不能招工。省城的国营大单位,一般不要他们,但是集体小企业,拉板车,做搬运,还是会招几个。至于县级以下单位,尤其是偏远的小镇,做售货员,邮递员,或者山里的煤矿、磷矿,因为条件好的知青不大愿意去,招工时候的限制就更少了。卓知青的妹妹就是遇到了这个机会。

妹妹的问题解决了,卓知青的眉头少了一个大锁,尽管工作地点不是很理想,但是作为他们这样的家庭出身,也是别无选择。他妹妹生得漂亮,到邮电所不久,一个驻军军官爱上了她,两人结为夫妻。后来,她跟着丈夫,回到了丈夫老家,也是个大城市,她最终在一个事业单位做了会计,晚景是不错的。

我有幸见到了卓知青的大哥。那是他妹妹招工不久,大哥请了假,来乡下看望弟妹,离开的时候,弟兄俩经过我们队。

弟兄俩,轮廓十分相像。都是浓眉大眼,高高的身材,眼睛里都有着善良的笑。只是从相貌上看,他大哥比他大很多,似乎三十好几,实际上,那年他大哥只有二十几岁。对于家庭,承担了很重的担子,所谓岁月催人老,指的就是他啊!

“再好了,我家就是弟弟一个人的问题了!”大哥笑呵呵地说。

脸盆里,照例是腌黄瓜,另有一碗白菜,吃着饭,他大哥温和地说:“我弟弟有你们这些好朋友,很幸运啊!你们知青,都很讲义气,难得啊!”
我说:“小卓对我们,也一样。”

他大哥说:“人生,说长很长,说短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患难时期,朋友间的友情,是很珍贵的!到将来你们老了,回想起这些,体会就更深。”那语气,完全是长辈似的。

卓知青在哥哥面前,话不多,默默吃了饭,我送他们上路,走了好远,他大哥还回过身来,向着我挥手。

不久,我被招工回了省城,一起的有许多同届的新知青,而卓知青他们那批比我们下放早的,还有不少留在农村。家庭出身的帽子,始终牢牢戴在他们头上。

到最后一批知青被一网捞回省城做搬运工的时候,也没有发现卓知青。有人告诉我,卓知青在最后的政策落实之前,被一个山里的煤矿招去了。那个矿是县办的,规模不大,说了,去了就是下井采煤,因此知青都不大愿意去。只有卓知青说:“这么高的工资啊,我去!”那时候,他已经下放七年了!谁也料不到,半年之后,就有政策下来,所有的知青,都返回了省城。不管怎么说,他有了单位,有了工资,他大哥可以松一口气了。

记得他说过因为父母不在,他可以四海为家。

那么就是求仁得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309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24-9-23 23: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照业哦!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