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456|回复: 3

三江寻梦(1963——2015)(一)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7

主题

9

帖子

25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5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5-5-1 00: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3年秋到1965年冬,我在华容三江口小学读了一年半书。时间虽短,但那里却是我魂绕梦牵之地。半个世纪后,我终于圆了这个梦,这篇就是我去那里寻觅童年踪迹的记录。好在那里在全国翻天覆地的建筑开发地貌巨变中,却有幸地被人们遗忘。时空仿佛在那里凝固,让我有机会去寻觅故地。有时真让人难以相信短暂与永恒是这样奇妙地统一……
那时父亲在鄂城县三江口高中教书,我也随他去那里的三江口小学读书。虽说只有一年半时光,但却是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我的人生追求从那里开始,许多人生认识在那里形成。那里有我熟悉的同学老师,有我痴迷读书的美好的时光,有我对人生社会的观察思考,那些都让我魂绕梦牵,思念不已。时光飞逝,半个世纪过去,我终于有机会踏上圆梦之旅。
从鄂州到三江口,路程24.8公里。那时的铁矿渣铺的简易公路,现在已变成宽广平坦的高等级柏油公路了。黄冈长江大桥刚建成,交通四通八达,真是沧桑巨变。记得五年级时,有一次父亲批评我,我赌气从三江口步行回家。我沿途询问路人,又累又饥又渴,终于走回了家,那年我才11岁。23日我开电动车由鄂州到黄柏山,再上大堤,沿大堤向北行走,很快就到三江口。
虽然50年过去,但学校大概位置还依稀记得,过了一个船厂,询问当地居民,才发觉走过了一点。往回走约几百米,便看见路左边有一道残破的围墙,里面白墙红瓦的平房在林木中若隐若现,料想应该就是了。起先找不到大门的入口,后看见西面有一个大门,门口无人看守,到处杂乱不堪,便从中进去,迎面就是当年小学的欧式平房,确定这就是当年的小学。那时高中校门朝东,濒临江边,宿舍房屋散布,树木苍郁,颇有世外桃源的特色。进校门,靠左边是理发铺,记得在那里理发,为了让暂时不能理发的顾客打发时间,铺里放有小人书供顾客阅览。好像苏联的《保卫察里津》、《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都可以看到。右边是小卖部,父亲有时候带我去买点麻花吃,那时是难得的美味。理发店西南面面,是学生食堂,后来改为师范老师的宿舍。正对校门的,就是大礼堂,民国时为天主教会的天主堂。据说是美国传教士1914年修建的,百年沧桑,教堂依在,时光仿佛在这里定格。
大礼堂右边,是行政办公室,也是校长书记发号施令的地方。1964年,距文革两年多,却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年时间,我目睹了好几位老师遭受无端陷害打击批斗。学校书记是鄂城县委宣传部长黎悔初。此人惯于以极左面目打扮自己,使用残酷手段无情斗争迫害教师,搞得校园人心惟危,惶恐不安。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却目睹了时代政治的风云变幻。黎悔初文革时也是极左造反派,鄂城与其一起的有三人,称为黎康柯。这三人后来也没得到什么好结局,正所谓害人者害己。
行政办公室北面并列几排白墙红瓦的平房,第一排是教师办公室,老师们在这里集中办公,后面是与之并列的几排教室。中间有一条路,路的西面也是并列的几排教室。办公室西面墙壁,是办墙报和贴大字报的地方。记得语文老师朱重尧贴了一张,先是铺垫,指出学校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有的地方卫生还存在问题。就这一点善意的意见,学校书记黎悔初也不能容忍,觉得这是对学校工作的否定,更上纲到是对党不满,朱重尧老师因此遭受学校组织的师生批斗羞辱,而被教唆出来首先贴大字报批判朱老师的竟是他的女儿朱菲。当时这样的亲情扭曲却还被赞扬为立场分明,与错误思想划清界限的革命觉悟。想来那真是一个人性异化的时代,朱菲其实也是极左政治的一个受害者。
当年的大礼堂已倒塌,只剩四壁。那时这里是学生演出节目和放电影的地方,大概每两周就有一次演出。其中影片《红色娘子军》给我的内心震撼和感染最深。那时学生能力很强,自己组织表演话剧等节目。父亲的学生编演了那时著名的话剧《朝阳沟》,内容是赞扬知识青年移风易俗到农村去扎根的。记得有一个讽刺美国社会黑暗的节目,台上有手绘高楼林立的布景,有学生扮演的啼饥号寒沿街流浪的美国穷人,还有抱着比人还高的牙膏模型做美白牙齿广告的黑人孩子……那里也是我经常玩耍的地方,我常去看电影和文艺节目,有时到未开演前的舞台上去在布景杂物里面捉迷藏,或观看高中生打乒乓球,然后回到宿舍练习。
大礼堂外墙还算完整,也许荒废上十年了,门口野树杂草丛生。1912年美国传教士在鄂城传教,建立了几个教堂。三江口教堂是使用德国人在汉阳办的砖瓦厂的砖瓦建造的,至今那砖瓦依然坚固难碎,轮廓分明。很感慨怎么同样是中国的泥土,经过德国人之手就腐朽变神奇呢?看看今日我们周围多少豆腐渣建筑,几年就倒塌拆除,让人唏嘘不已。教堂左边是小三楼,当年是学生宿舍。现在也是荒草过人,久弃不用了。
当年高中有两栋三层楼,即所谓的大三楼和小三楼。大三楼的三楼及部分二楼为教师宿舍,其他的部分为物理化学仓库、实验室和广播室。这两栋楼据说是1914年所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仍坚固依然,令人慨叹。当年这里也许是传教士们及修女的宿舍,或者还有小学生住过,两楼中间有楼道相通。小三楼当年是高中学生宿舍,后来居住者为谁就不知了。今日人去楼空,只有依旧坚固的楼房和破败的门窗斜伸的野树在诉说着百年沧桑……
穿过两栋三楼的甬道下面,来到学校操场,右前面是当年高中生的宿舍。当年这里平坦洁净,早上五点半就广播声响,人声鼎沸,学生在做广播体操;有时在这里放露天电影,也是成百上千的人,一派生机。这里也是学校政治风云的展台,既是身心被残害人格受侮辱的教师蒙难地,也是见风使舵落井投石的小人现形处。现在的操场,杂草野树散布,地面坑洼不平,垃圾尘土遍地,空无人烟,寂静荒凉,真让人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慨。
顺高中操场下面的台阶上去,就是小学的上操场。上下操场环境优雅,每天都有学生值日打扫,操场总是平坦洁净,花坛矮树修剪整齐。现今却是凹凸不平,尘埃蒙面,野树丛生,渺无人迹。目睹这繁华荒凉的演变,不禁悲从心生。由下操场拾级而上,就是我就读的三江口小学。学校规模不大,当时有不少教师子女就在这里就读,主要还是来自附近农村的孩子。
操场左边上面是大三楼,因为比紧挨的学生三层楼宿舍的面积和体积都大,以此得名。楼外墙面上还依稀可见有十字架的标志。民国时也许是教士修女们住的地方或教学场所,高中时为教师的宿舍、物理化学实验室和储藏室等。第三层向内缩进,有点像现在农村的那种所谓“靠背椅”的结构,当年是教师宿舍。楼内是木地板,天花板是小木条做的,再在上面粉上白石灰。到我去的时候也没有大的变动。北面左数三楼第二个窗口就是我和父亲当年住的宿舍。
沿操场学生宿舍南端向右转弯,穿过上面的教师办公室和高中学生寝室中间的过道,前面可看到一排平房,那便是我读书时的教室,我的四年级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左边的一间,就是我就读的教室,如今已经荒废多年,里面满地都是天花板上掉下的破碎石膏板,大概小学后来也不在这里了。据说小三楼后来作过附小,而这里也做过师范学生的宿舍。
当年三江口小学规模很小,大概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教师也不多,办公室很简陋。教室右边有一排纵向的房子,好像是就是当年教师的办公室,也许是高中寝室吧,有点记不清了。当年在那里玩抓沙袋的游戏还是记忆犹新的。看了后来师范学生寻梦的文章,才知道这里后来也做过师范学生的宿舍。
那时我刚到那里,人地两疏。同学大概有点欺生,我有时很不愉快,思念原来学校的同学。不过很快就熟了,还当了一个小组长。记得跟同学玩游戏抓沙包,没有沙袋,就用桃核代替,也玩得兴致勃勃的。四年级班主任大概只有20多岁,是一个很有修养上进的年轻老师。他对我很好,给我很多的照顾,也许当组长就是他任命的。因为那时我刚来,没有学生了解我,也就是没有人气。他并不甘心教小学,想继续深造,就找我父亲说想考大学,看能不能帮他办理有关手续,我父亲后来帮他报考了。就是他的一口的华容话有点不习惯。记得上《大雪山》一课,他那华容话读“雪”字,让人忍俊不禁。
我那时读书还算是很认真的,成绩也算不错。班长黄健生,是化学老师黄道杰的女儿,是我们班上最优秀的。她的哥哥叫黄康生,在鄂城读初中,妹妹黄炎生跟她一起到三江读书。一起读书的教师的孩子不少,也经常一起往来玩耍。从小学操场向西北看,就是五年级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到五年级换了教室和老师。我坐在靠门口处第二排倒数第三行吧。班长黄健生坐在门口倒数第一排的位置。五年级教室虽然破败,但是房屋基本没有变化,仿佛还能看见当年与同学们一起的情景。
说实话,我读书不太安分也不专心,有时被激怒了也与同学吵架,上课时有的同学总要干扰我,我也不示弱。不过我学习还是很努力的,特别喜欢看课外文学书籍,经常偷偷地把书带到学校,上课时就放在抽屉里看,下课时也接着看。可以说我是个书迷书痴,大概跟现在那些玩电脑游戏的学生一样痴迷吧。我看书不分白天黑夜,晚上直到睡着了才放下书。50年过去了,那情景仍记忆犹新。
五年级教室右边是教师办公室。记得有一位女教师,脸型较小,缩腮,戴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瘦长的个子,她也是鄂城人。我1965年春季转学到五里墩小学时,她也调到那里。1978年我考取大学去粮食局转粮油关系,到她家找她的丈夫,又见到她。再后来我调到鄂钢中学,我的校友和同事余国和的妻子是她的女儿,余老师的女儿也读大学了,跟外婆很像。这世界还真的太小太巧了。
五年级教室的左面可看见一排纵向的平房,烧得只剩下墙壁和烧焦的屋架梁木,这就是当年的音乐教室,不知后来作何用了。看了一位师范生去年拍的照片显示这房子还很完好,也许是不久前经历了一场火灾吧。音乐教师是个女的,能歌善舞,当年高中学生还请她指导编排舞蹈,是关于井冈山红军时期的故事。在那里我学会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少儿歌曲。这首歌节奏舒缓,优美动听,那时非常喜欢,至今还能哼唱。但是几十年的坎坷后,再唱起来那感觉就像打翻的五味瓶。
再往下就是高中的宿舍和大操场了。我放学后经常从教师办公室那里沿水泥台阶下去,再向右从大三楼南面的门进去再上楼。小学的操场地势比高中的高,房屋都是平房,后来师范时候成为了学生宿舍,并装了钢管钢筋焊成的栏杆,地面由水泥改作水磨石的。去时地面尘埃蒙地,落叶四边厚积,栏杆锈蚀,已经长时间无人问津了。
从小学操场向北可看见大三楼。三楼是教师宿舍,二楼也有一部分。二楼有物理实验室,物理器材仓库,广播室等。一楼有化学实验室及器材保管室。当年我放学后经常去化学实验室那里,认识了烧杯、试管、酒精灯和各种化学物品。黄道杰老师有时用那些化学材料,通过酒精灯和试管烧杯等给我们变戏法,例如把几种化学药水混在一起,变换成各种颜色。如今实验室仍在,但黄老师已离世50年了,他那慈祥消瘦的面容犹在眼前,令人怀念伤感不已。
大三楼由于久无人住,年久失修,无人看守,已是破败不堪。墙壁的路灯锈蚀残破,大楼门破窗空,垃圾到处堆积,气氛阴冷压抑,让人惊悸恐惧,几乎不敢逗留。当年学生嬉戏打闹做操的情景已经远逝,经历了高中到师范、坤志私立学校直至后来的破产废弃,曾经的兴盛繁华,如今的荒凉颓废,身历其境处处触目惊心,好像是来到一个久已废弃的古迹遗址。
大三楼南面中间有个赭红色的小窗户,就是原来的楼门。我放学后习惯从那个楼门进去,再往一楼楼梯上楼,大概后来师范把那门堵了,改成窗户。大楼南面的平房是小学老师住房,五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刘老师那时就住在里面。这房子一个人居住宽敞舒适,就是现在的教师一个人这样优雅的宿舍也很少见的。我和黄健生、朱健等同学有时晚上一起到他那里玩,但他似乎喜欢独处,不太喜欢外人打搅。他大概有读书的爱好,屋内书架摆满了书,显得很清高儒雅。
刘老师宿舍的门当年是在正面,大概后来师范的时候给堵上了。这间小平房掩映在树木中,地处偏僻幽静,还真是修身治学的好地方。刘老师很严厉,让人生畏。刘老师对我也一点不宽容,有时在课堂上也批评我。当然,那一定是我上课违反纪律或者偷偷看书不听讲,我并不埋怨他,觉得他的教学水平还是很高的,就是不太平易近人,也许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吧,也包括我。
刘老师宿舍南面的有一排平房,那是当年的小学乒乓球室。我从小喜欢打乒乓球,但是跟外面比赛不多,有点像井底之蛙,自以为是,到这偏远之地来更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没想到刚打乒乓球,就遇到劲敌。那黄道杰老师的女儿黄健生把班上所有的对手都击败了,我不服气跟她过招,结果也是惨败得无地自容,从此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男孩子都打不过女女孩子,那当然觉得很丢人的,从此下决心要发奋努力学球哟!这乒乓之耻,终生难忘。这次寻梦,当然少不了这间乒乓球室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9

主题

4612

帖子

8730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8730

IP属地:上海市

发表于 上海市 2015-5-1 1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历史沧桑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91

1577

主题

3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26643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5-5-1 20: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以忘却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12

主题

3890

帖子

4027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27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5-5-3 22: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江口,只是永恒的舞台,而剧目从未停止上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