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铁石海 于 2015-5-15 13:47 编辑
河流是城市的母亲,在河上、在船上,城市因视角的改变展现中别样的面容。我曾经在京杭大运河上领略过杭州到苏州的盛景。来到北京,我也曾随300多位歌友在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通州漕运码头的遗址上,为奥运的火炬放声歌唱,并让承载着奥运火炬的古船在古老的北运河上缓缓航行,再以其它的方式抵达天安门、鸟巢。乘着航船在北京的闹市中穿过是我多年的愿望,这个愿望就在5月8日圆满了。 这条河就是京西的长河。京西的长河长河是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河,清朝时又称御河,只有皇室贵族才有权使用。当年,慈禧太后曾多溯河而上前往颐和园消夏。今天当我们航行在这条长河中时,虽然看不到皇族权贵们山珍海味、锦衣玉琴的奢华奢华,听不到平民河流一波三折的生死情节,但却能在属于昨天和今天的故事中,发现曾经的烟尘化作河水深处的波痕。 坐船长江,或许有大江东去般的豪情;船行长河,随着西去的碧波,倍感心旷神怡。我是在游船从北展后湖码头开出后的第一站动物园(清代乐善园旧址)站上的船。船离开码头不久,眼前出现一座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石塔,这就是始建于明末,清初乾隆为母亲崇庆皇太后庆贺70大寿时重修的五塔寺原址。寺院早已毁于战火,但五塔寺的精华,按印度佛陀伽耶精舍形式建造的金刚宝座塔仍巍然屹立。宝座中央大塔高8米,传说印度高僧带来的五尊金佛就藏在这座塔中。四角小塔各高7米,均为密檐式,全部采用青石砌成,年代古老、样式秀美,堪称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如今这里已开辟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顺河前行,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的蓝色双塔楼矗立在眼前,就是亚洲规模最大、可容纳2000万册图书的国家图书馆。它的前身是建于1909年的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园编修缪荃修为首任监督,馆舍就设在什刹海旁的广化寺。过了“国图”则是紫竹院公园,公元三世纪,这里是古长河的发源地之一。如今,这里以华北地区最大的竹园而闻名,虽然在船上不能漫步青翠欲滴、静谧深邃的竹林中,想象着附近总政歌舞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雄壮或美妙的音乐,但能依稀看到广场舞中甩动的彩绸。 到了紫竹院的岔河头,我们换上了大船。从御河码头继续顺河漂流,就到了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万寿寺。该寺为明末万历之母慈圣宣文皇太后为贮存佛经所造,拥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无量寿佛殿等多路建筑,却也极受清代帝后的垂青:乾隆曾三次在寺中为其母祝寿,慈禧更加偏爱此地,曾以其为行宫,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了寺院现在的格局。 当年,慈禧乘船紫禁城和颐和园经过万寿寺时经常会停下来,在大殿里拈香礼佛,在西跨院中享用点心,使这里有了“宁西小故宫”的美誉。即使老佛爷歇的久了,太监们也不用担心,反正前方再随波荡漾下去,远远就可以看见一座拱形的桥梁,它是御河终点颐和园的标志——绣漪桥。 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绣漪桥建于乾隆年建造清漪园时期,位于颐和园的东堤的最南端,是昆明湖与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与西堤的连接点。此桥是帝后们从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必经之桥,设计和建造都十分讲究。此桥和和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一对“姐妹桥”,俗称“罗锅桥”。玉带桥在昆明湖的西北,是昆明湖的进水口,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 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其栏杆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栏板、望柱等均是汉白玉石质,望柱头雕刻精没,为“云纹仙鹤”图案的深浮雕,寓意“云是鹤家乡”之意吧。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绣漪桥南北的两面有乾隆御笔所题楹联:南侧为“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北侧为“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这次我走的是长河线,路线是北展后湖—动物园—五塔寺—国家图书馆—紫竹院公园—万寿寺—麦钟桥—颐和园。 下一次我想走走昆玉线,路线是玉渊潭公园—中央电视塔—滨鱼园码头—永安寺塔—曙光花园—颐和园。 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享受呢?我不知道,但我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