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城老九 于 2015-5-27 10:17 编辑
古村今犹在,乡愁此处寻 寻访商子塆 “记得住乡愁”,是关系一代人精神家园的时代命题。让古村落为我们现代生活留住那一抹乡愁。——题记 黄梅北部山区柳林乡有座沉寂多年的古村落,这里的屋舍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阡陌纵横,如同桃花源一般,这个村落就是商子塆。 当汽车从徐东山前行,穿越李牌楼村,路越来越窄,而坡也越来越陡,弯越来越急,转过一个又一个弯道后,视野豁然开朗。路的东边竹叶摇曳,树影婆娑,一排排土砖青瓦的老房子扑入眼帘,忍不住驻足观望。 沿青石小路拾级而下,步入村中,但见村里的房子依山而建,自北向南,由高到低。房子皆用石块打基脚,土砖作墙体,木制窗棂、门框和户扇,未见玻璃、铝合金窗户。有的房子墙壁斑驳,有的出现裂缝,有的已是断壁残垣,有的排列有序自成一体,有的如同孤岛独立存在,似乎在固执地坚持着哲学中“存在即合理”的观念。当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重视规划时,我想村民们在建房时也许能朴素地理解到什么叫整齐、什么叫通达,但可能因山里地形独特,土地有限,只能开山辟地,因地制宜,建成现如今不太整齐,看似比较随性,欲留给子孙后代的安身之所。 走近农户,房子门槛石大多比较敦实,门的两侧多由高大的整块的石块竖立,如同两位忠实的哨兵站立在两旁,时刻护卫着门户。可能因这里的石材资源丰富,因此村民们在选取门石时或许做了一生中唯一一件最为铺张的事,我猜测村民也许认为敦实点、高大点的石料会给家道带来顺昌和好运。石块历经岁月洗礼,表面十分光滑,但有的可能因重物撞击而残缺不全。靠近大门两侧的墙上有的挂着竹制提篮,有的挂着晒筐,有的挂着蓑衣、斗笠,而两侧墙角或堆放干柴,或放置铁锹、铁犁、锄头、铁耙等农具。木制的大门谈不上厚重,很难放出光彩,甚至或因鼠噬、或因腐烂,如老人失掉门牙后关不住风。农户家的大门大多关闭,或挂着铜锁,或挂着铁锁,或大或小,或新或旧,这些锁具如摆放在一起,绝对能办一场像模像样的锁具展。只是刚过年不久,门口的对联依然猩红耀眼,才让人想到这些房子并未废弃,只是主人不在家。 进入村子中心地带,墙上“毛主席万岁”、“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为革命种田、为打仗办粮”、“准备打仗”等标语清晰可见,字体多为宋体,笔力苍劲,雄浑稳健,该是出自村里一位喜好书法的秀才之手。另一面墙上,繁体的“跃进”两字却一改呆板的宋体风格,变成更为灵动的行楷字体,也许是那位秀才觉得宋体不足以体现自己在书法上的造诣吧?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来说,看着这些标语,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书本里、影视剧里革命群众身穿蓝布卡叽、头戴五角星帽,背诵着毛主席语录,拿起锄头铁耙,抓生产、闹革命的火热场景,这种想象把人的思维越牵越远,牵到一个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里,此情此景更能体验到穿越时空、恍若隔世的真正内涵。 村里最引人注目、最为气派的建筑莫过于商氏祖堂。祖堂门楼贴红色外墙砖,两侧“事业辉煌年年好,前程锦绣步步高”的对联,承载着村民对好年景、好日子的向往。门楼顶端为瓷质二龙戏珠装饰,象征着汉文化图腾,或许是通过这种图腾来庇荫子孙和家族繁衍兴盛,而白底红色的“商氏祖堂”4个楷书字显得格外醒目。走进祖堂,里面为四合院布局,不算气派,但井然有序,两侧是厢房,中间是正堂,正堂中央供奉着商氏祖先的灵位,八仙桌上端放着香龛,而香龛里堆满了燃过的香灰。黄梅的风俗,每到过年时,村里大人和小孩要做的一件庄重而神圣的事就是祭祀先人。我想此时村里邻里之间、族人之间,平时关系融洽也好,有纠葛也罢,见面时都能做到笑脸相迎,嘘寒问暖。这样想来,祭祀先人可谓是增进村民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