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昨日从市区一家企业得知:只要10分钟,就可以找到一个职工服务站,享受到工会服务。原来在襄阳,一种网络化、实体化、多元化、精准化的“10分钟职工服务圈”,受到越来越多的职工追捧。
工会牌子挂起来了,工会组织建起来了,工会主席选出来了,是否意味着工会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职工群众反映,“工会难找、烦事难办、活动难开展”的问题在基层普遍存在。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章杰认为,要破解当前工会服务与职工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必须把服务平台建在职工“家门口”,把服务做进职工“心坎里”,让职工时刻感受到工会就在身边。
今年3月以来,市总工会以构建“十分钟职工服务圈”为载体,以樊城区为试点,在社区建立职工服务站,在辖区企业建立职工服务点,推动社区与企业职工服务站点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功能对接,将所有服务职工的事项都整合到工会平台上。目前,襄阳城区职工服务站点建成率达80%,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互动、以块为主的“站、点、员”全覆盖服务网络。
樊城区军工社区因辖区“三线”军工企业较多而得名。走进社区职工服务站,职工服务窗口、图书室、排练室、健身房、书画室、职工调解庭、法律援助室和职工心理疏导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每天参加活动的职工100人左右。”社区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张志华介绍。“我的企业规模小,也没有专门的职工活动场所,现在不用操心这个问题了。”离军工社区不远的一家小微企业负责人刘军平说,社区职工服务站成立后,社区工会与企业工会定期联合开展活动,服务站不仅成为职工工作之余心灵和身体歇息的港湾,也成为展现自我、奉献爱心的大舞台。
为提高服务精准化水平,各社区工会突出职工需求和现实问题导向,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工会逐一签订《共建十分钟职工服务圈承诺书》,结成服务联盟,为广大职工提供困难帮扶、创业就业、文体娱乐等多样化服务,并把服务向社区网格、企业和跨区域的项目(工地)延伸,打造了军工社区“功能型”服务、高庄社区“志愿者”服务、红光社区“托管型”服务、水星台社区“文化引领”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圈。“十分钟职工服务圈”开辟以来,累计慰问困难职工2100余人次,救助困难职工子女和患大病职工1153人次,举办技能培训85人次,培训职工1600余人,帮助职工维权161(批)次,参与解决劳资纠纷132批(次),赢得了职工群众的赞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