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襄阳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召开媒体见面会透露,今年全市将释放公积金账户42亿元结余资金流向市场,使全市公积金个贷率提高30%,进一步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6月2日,市公积金中心分别下发《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襄阳住房公积金个人自住住房装修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及《关于开展异地缴存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首创公积金用于装修、交物业费及支付首付。探索建立公积金装修贷款业务,强化公积金异地使用,异地缴存可本地申请贷款。这是本市在省公积金纲领性文件通知下,最大幅度的一次政策性调整。 市公积金中心主任柴普林介绍,该中心从建立到现在各类职工缴存公积金账户余额120多亿元,目前账户仍有50多亿元结余资金。近两年,全市市民公积金个贷资金每年在10多亿元左右,个贷率约为44.4%。这离全省住房公积金69.6%的个贷率仍有差距,通过此次政策调整,将让更多公积金缴存职工从提取新政和个贷新政中全面受益。 据省住建厅6月1日通知要求,今年全省公积金个贷率力争达到75%,以满足缴存职工家庭住房需求。 公积金新政解读 提取条件放宽 一人买房可提6人账户余额 《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放宽缴存职工购买自住房时提取审查条件。缴存职工本人及家庭成员(配偶、父母、子女)在申请提取家庭成员公积金账户内余额时,不再提供家庭拥有住房数量状况证明,只要提取额度不超过购房合同总金额。 市公积金中心财务科科长彭旭东解读,原提取政策有住房数量限制,一套房可全额提取,二套房只能提取50%,三套房禁提取。此次调整不仅没有住房数量要求,同时还能分别提取家庭成员的账户余额,即缴存职工购自住房,可同时提取配偶及双方父母共6人账户内余额。 从本月开始,襄阳公积金缴存职工,在工作离职或调离本市时,均可直接申请提取账户内的公积金余额。根据解除劳动关系协议或调动证明,提取资金将直接划入职工个人联名卡账户或银行账户“原来只能封存,现在离开可以直接把钱带走。”彭旭东表示,对于离职或调离后,职工对公积金封存一直争议较大,此次将最大限度让公积金操作简单、惠民。 提取范围扩宽 凭定金可交首付和物业费 今年2月,本市职工连续足额缴存满3个月,需租房的市民,可提取双方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提取额度不超过1万元。此次调整,将提取范围延伸至购房首付款、房屋装修、缴纳物业费等多方面。 此前,襄阳市民购房需在支付首付款后,凭购房合同才能提取公积金账户余额。此次调整,市民仅凭购房定金收据就能申请提取账户余额支付购房首付款。 根据要求,缴存职工购买自住房可申请支付购房首付款。向中心提供房屋认购协议、定金收据及开发商银行账户等相关资料,提取资金将划入开发商银行账户。 此外,还可申请提取公积金用于装修。向中心提供房屋权属证明(或购房合同、不动产发票)、房屋装修合同、装修付款凭证等资料即可享受1000元/平米标准公积金结余资金的提取,但提取余额不得超过装修合同总金额。装修10年后可再次申请提取。 彭旭东解释,装修提取,只能用于正在装修期间的住房,今年6月前已装修完的住房,不能享受此政策。申请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物业管理费用的缴存职工,每户家庭每年不超过3000元。根据襄阳目前一级物业管理收费标准1.4元/平米,120平米自住房,一年为2016元。 此次调整,申请提取公积金用于租房的缴存职工,额度从原来每户家庭每年不超过1万元调整至1.5万元。 贷款条件宽松 异地缴存可本地贷款 从未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或者使用已结清缴存职工家庭,从本月起可申请住房装修贷款,申请额度最高可达20万元。 根据《襄阳住房公积金个人自住住房装修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没有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或者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且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缴存职工家庭,可申请专项的个人自住房装修贷款5万至20万元。贷款年限最长达10年,其利率与普通住房公积金个贷利率标准相同。市民或其配偶拿房产证,即可申请每平米1500元标准的装修贷款,但不得超过上限20万元。 《办法》强调,市民申请的装修贷款为抵押贷款,申请时须以其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住房为抵押物,且能办理有效抵押权登记。根据此条款,如有房贷在身的市民,因房子尚处于银行抵押状态,不能申请装修贷款。《办法》要求,不发放第三次公积金贷款用于装修贷款。该中心信贷科科长席修国表示,目前,申请装修贷款等同于使用一次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公积金装修贷款最多只能使用两次。第三次住房公积金贷款,无论是用于购房还是装修,目前均暂时禁止发放。 此外,贷款条件宽松还惠及在外地打工回乡置业的市民。《关于开展异地缴存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异地缴存职工在就业地缴存住房公积金,在户籍所在地(申请人或配偶户籍为襄阳市所辖县(市)区)购自住房的,可持缴存证明向户籍所在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或分支机构)申请,就可享公积金住房贷款,但须以所购房作为抵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