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城老九 于 2015-6-12 11:26 编辑
黄梅红色记忆之一:旗展古角山血染柳林河 开篇语:黄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十五军诞生纪念地,在大革命时期有“小莫斯科”之称。据不完全统计,该县为革命献出生命、有姓名、事迹可查的烈士达3700余人,无名烈士和牺牲群众达25000余人,著名烈士有李子芬、宛希俨、宛希先、吴致民、洪超、刘之志、邓雅声、沈建华等。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告慰先烈的最好方式就是继承革命遗志,弘扬烈士精神,并且把革命先烈不怕牺牲、不惧困难、不畏艰险的坚定信念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黄梅革命先烈英勇事迹。
柳林乡,又名古角山,位于鄂皖两省交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是湖北省27个红色乡镇之一,曾是红九团、新四军42团的主要活动地。在大革命时期,柳林人民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献出了2128个忠诚之儿女,新四军42团长熊桐柏就长眠于柳林河畔,著名的革命烈士王绍之(黄应龙)、王达强(王镜清)就出身于这里。 柳林河因这里的柳树多而得名,水很清、周围的环境也特别安静,站在桥上,能一眼就能看到水里的大小不一的石头,岸上都是遮天敝日的柳树,风景如此优美的地方,可是有谁会想到,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曾经常血流成河? 给我们当向导的柳林乡干部王新文、王中良和退休干部骆介元告诉我们,当时古角镇反动民团团总王焕廷,他经常在这里到处捉拿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提出的反动口号是:“三岁孩儿也杀尽,不杀尽长大又革命!”。他疯狂地叫嚣说:“一进古角山,石头也要砍三刀!宁可错杀三千,一个共产党也不放过!”。 1931年4至6月三个月的统计,共杀了960余人,杀绝了300多户。仅4月5日一天,柳林河滩就杀了80多人。 柳林河畔是柳林烈士陵园,一走进去,迎面就是一棵有着百年树龄的歪脖子柳树,就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弓着背、低着头在向人民谢罪。在这棵树上,反动民团团总王焕廷和他的刽子手一旦把革命志士抓住,就把他们吊在这树上打,或者把两手两脚反捆吊起,在身上压块砖,一打一摆,等吊打到不省人事时,再拖到河滩杀死。在这棵树上,刽子手先后杀死了300多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1951年中央南方慰问团慰问苏区人民在柳林召开大会,台前书:“刑场上、牢狱中,如许健儿成烈士;柳林下,大河边,一杯浊洒慰英灵。”为了纪念牺牲的革命烈士,从此古角镇更名为柳林乡。 熊桐柏,河南罗山人,1915年出生,幼时曾乞食度日。土地革命时期,他年纪很小就参加了红军,跟随红二十八军转战鄂皖边各地。他斗志坚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不到20岁就任营长,以机智果断、英勇善战的“小营长”驰名于大别山。 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原在鄂皖边活动的独立团改为十四旅四十二团,熊桐柏任团长。10月间,十四旅政委张体学和熊桐柏率部进军在黄梅多云山途中,发现一股日军前往小溪山油铺街“扫荡”。他当即与张体学商量,向敌人发动猛烈攻击。此战共毙伤敌数十名,缴获了一部分武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熊桐柏在战斗中负重伤,被战友们抬到塔畈村陈望山,终因伤势太重牺牲。牺牲时年26岁。 柳林乡人民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桐柏水库、桐柏电站,柳林乡干部王建军把我们带到这两个地方实地了解情况。在桐柏电站,我们看到上世纪70年代不少来这里参观的人在墙上题了不少的诗词来深刻缅怀这位先烈。 (来源于黄梅微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