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5日起,中国文明网依托中央文明办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推出《好人365》专栏,以“好人”为主题,以“小人物”为主体,每天通过一段感人的视频、一个生动的故事和一些反映生活的照片,讲述一位“中国好人”的平凡故事,传播正能量。 保康县黄堡镇大安教学点教师董朝兵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继荣登2015年5月“中国好人榜”后,近日,董朝兵又将登上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
从保康县城出发,驱车两小时,绕过蜿蜒的傍山险路,拐过无数个陡坡急弯,方能到达海拔1000多米、地处大山深处的黄堡镇吴家岭村。
山里的清晨,虽已入夏,依然透着凉风阵阵。伴着徐徐清风,6月8日,记者一行走进坐落在吴家岭村的大安教学点。
正是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欢快地玩着呼啦圈。教学点负责人董朝兵,一脸慈爱地看着孩子们玩耍,不时提醒一声“别磕着了”。
从满头乌发到鬓染秋霜,在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董朝兵一待就是39年,2000多名孩子经他开蒙走出大山,而他一直坚守在大山里。
“全能”教师
“丁零零……”上午10点,课间活动结束,董朝兵拉响教室门前的铜铃,孩子们应声跑进教室。
学校的10名孩子,最大的8岁,最小的只有3岁半,山里没有幼儿园,这些学龄前儿童都交给董朝兵“托管”,学校也分成一年级和学前班。
大安教学点覆盖周边吴家岭、椴树、贾角尖、碾子坪、三管石等5个村,尽管只有10名学生,却意义重大,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孩子们就要到40公里外的黄堡镇中心学校上学。
在大安教学点,董朝兵既是校长,又是“全能”教师,不仅要担负语文、数学、图画、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全部课程,还要掌管后勤,烧水做饭、打扫卫生,一人全包。
中午11点30分,孩子们甜甜地叫着“大师傅”,捧起了丰盛的午餐。木耳炒鸡蛋、豇豆烧肉、豆芽、黄瓜,孩子们吃得欢欢喜喜,“大师傅”在一旁看得开开心心。
孩子们口中的“大师傅”,是董朝兵的爱人伍天凤。去年起,年近六旬的董朝兵身体大不如前,便让妻子来学校帮忙。看孩子吃完饭,伍天凤匆匆赶回家,年近九旬的婆婆还需要她照顾,一个来回,伍天凤要步行80分钟。
“上课时,我是老师;下课后,我是菜农和炊事员。”董朝兵在学校屋后开荒,种上时令蔬菜。饭后,孩子们去玩耍了,董朝兵洗好碗筷,一一放进消毒柜。闲下来的时候,他最喜欢搬把椅子坐在太阳下,看着孩子们玩耍,“那是我最满足的时候。”
爱洒桃李
在董朝兵简陋的办公室里,整齐摆放着一些小孩衣裤。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有时会尿裤子,为他们换洗衣裤是经常的事。
由于学校偏僻,赶上农忙时,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董朝兵还要肩负起护送学生回家的责任。学校附近的龙潭河,是学生上下学必经之路,遇到涨水,他就得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教室年久失修,四处通风,到处漏雨。雨天,董朝兵将学生们的桌椅搬到不滴水的地方,继续上课,待天一放晴赶紧修补。
平时,董朝兵最担心的就是学生生病。一年冬天,一名学生突然肚子疼,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他背着孩子跑了5里路,赶到村卫生室。孩子输上液后,董朝兵才发现自己的棉袄早已汗透。
虽说只有10名学生,但董朝兵依然一丝不苟,备课本上总是密密麻麻地写满教案。教学点虽然简陋,可教学内容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所设,每天轮流给两个班上六节课。
交谈中,记者发现董朝兵的右眼有些不方便,细问之下,董朝兵才慢慢道出原因。
冬天,高山气温低,孩子们经常冻得无法上课。为了生火炉给孩子们取暖,董朝兵常常到附近山上捡柴。1997年冬天,董朝兵上山捡柴时不慎被树枝挂伤右眼,当场泪流不止。下山后,董朝兵到村卫生室简单进行了治疗。医生劝他尽快进城医治,可董朝兵放心不下孩子们,又考虑治疗费不便宜,硬是耽搁了两年。到了1999年,右眼淤血凝结导致失明,让他落下终身残疾。
连眼睛都不舍得花钱医治的董朝兵,对孩子却格外大方。
黄堡镇是全省27个重点老区贫困乡镇之一,上世纪90年代,因贫辍学的事情时有发生。1998年,一名男生因为交不起100多元学杂费,决定辍学回家。董朝兵爬了几公里山路,拍着胸脯向家长保证:“只要娃儿想读书,我来想办法!”
董朝兵的办法就是自己替孩子掏钱。同样接受过他资助的还有黄堡镇庙坪村章勋平兄妹,董朝兵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点钱,资助他们读完义务教育。据黄堡镇中心学校教师宋天娥介绍,那个年代,山村教学一般是包班,遇到孩子没钱读书,班主任作为担保人,先让孩子入学。“学期结束还拿不出钱,我就给垫上,也算不清垫了多少学费了。”董朝兵笑着说。
董朝兵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目睹了父老乡亲目不识丁的痛苦,这也成了他扎根山村的最大动力。令董朝兵自豪的是,39年的山村教师生涯,他教的2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其中不少考上大学,有的当了老板,有的考上公务员,还有的像他一样执起教鞭。
甘守清贫
夕阳西下,孩子们四散归巢,学校里除了董朝兵,再无别人。夜里的大山,静得怕人,黑得只剩满天星辰。“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备课、打扫完教室,就再没什么事情做,只有望着对面的青山发呆了。”董朝兵笑着说。
39年,守着这万年不变的青山,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是什么让他甘于寂寞、苦守清贫?
1976年,20岁的董朝兵高中毕业,回到哺育他的这片大山,当时的董朝兵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刚来学校的时候,还不发工资,每月都是记工分。一直到2002年,我还是民办教师,每月只有200元工资。”回想起那些年的生活,董朝兵的笑容泛出些苦涩。
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这边远的山区,大批村民外出务工,一个月能挣上好几千块钱,而那时的董朝兵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论学历,我不比别人差,而且当时我正值壮年,说不动心那是假话,可要让我丢下孩子们,我也是真舍不得。”
穷,这个无声的烙印,给董朝兵留下数不清的遗憾。别人家早早立起几层高的楼房,自己家却是几片破瓦、一层土坯房;别人家的孩子喜气洋洋迎娶新娘子,自己的儿子却不得已当了上门女婿;90岁的老母亲因无人看顾,高血压发作差点丧命……
然而,再苦再难,董朝兵却从没放弃。他的逻辑很简单:“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就跟名利没啥关系了。山里的孩子不容易,起点不如城里人,再没了知识,就只能一辈子待在这山沟沟里了,我虽然赚不了钱,但我的学生可以,我虽然默默无闻,但我的学生却能飞出大山改变命运。所以,我穷点没啥,这笔账,我算得过来。”
按当地习俗,过春节时,村民都会邀请最尊敬的人到家中喝酒,董朝兵是新年村里最忙碌的人之一。“董老师就像孩子的家长一样,孩子交给他带,我们放心。”村民陈红兵说,他的儿子、儿媳都在海南打工,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带着孙女生活。孙女已经3年没见到父母了,却和董朝兵感情很深。每到春节,他和孙女一定要请董老师到家里喝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