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看起来有些粗糙的毛坯球,经过不同角度地层层打磨,变成一个橄榄形状的水晶球。这是记者昨日在宜城金利豪水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的一幕。工人李元杰介绍说:“这个‘橄榄球’再经过打孔、冲洗,就变成灯具上亮晶晶的水晶球了!”
2013年7月,得知“中国水晶玻璃之都”——浙江浦江县水晶产业将要内迁,宜城“四大家”领导班子和64个市直部门“一把手”出动,和云南、江苏等多地的招商团队竞争,以高规格产业规划、专项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的承诺胜出,吸引水晶客商纷至沓来。
2014年夏天,金利豪水晶公司被宜城的招商政策所打动,决定在此落户。公司专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张新丰告诉记者,公司租用一家闲置的纺织企业厂房,从搬迁到投产只要了两个多月。“刚来的时候,200多名工人全部是从浦江带过来的,现在打孔、冲洗岗位招了不少宜城本地人,外地人的比例只占60%。”
打磨岗位上的工人李元杰是今年3月从浦江到宜城的,现在每个月可拿三四千块钱。“宜城人挺好相处,我准备留在这里,等以后成了熟练工,我的工资可以拿到七八千元!”李元杰说。
宜城水晶产业办主任周中华告诉记者,像李元杰这样在水晶企业工作的外地工人共有一万多人,加上宜城本地人,整个产业吸纳了两万多人就业,月平均工资达到4000元以上。在金利豪打工的刘先银、李应华夫妇每月收入达到1.6万元。按照每人每天综合消费100元计算,2万人一年能带动宜城消费7亿多元,“从几家通信公司反馈的数据来看,一年多来,宜城的手机入网用户增加了一万多人”。
记者跟随张新丰在打磨、打孔、冲洗、包装车间边走边看,最让他有话说的则是厂区一角的污水处理设施:通过水箱沉淀、处理,含有大量石英砂、胶粉的废水变得清澈,清水回流至车间再次循环利用,沉淀下来的泥沙运往附近的砖厂当生产原料。“说实话,以前我们在浦江是没有这套设备的。设备投入需要50多万元,每月的运行费用需要两万多元,但是我们觉得这笔费用花得值得,因为不用担心排污不达标被处罚,可以安心生产。”张新丰说。
因为有熟练工人的千里追随,有环保设施做后盾,有宜城政府的贴心服务,金利豪公司可以“放手生产”,公司今年产值预计超过一亿元,30%的产品出口到迪拜等中东国家和地区。
“我们公司是全国水晶灯饰球和菠萝珠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张新丰说。
宜城水晶产业办副主任徐明波告诉记者,宜城围绕水晶产业全力招商,目前已经把好几个国内水晶行业老大吸引过来了:恒江水晶生产的扁珠、大河水晶的三角条、奇炫水晶的烫钻均在行业排名第一。“通过这些具有影响力的水晶企业落户宜城,加速了我市水晶产业集群发展。”
从金利豪公司出来,徐明波带着记者来到不远处的宜城水晶产业城。马路的一侧,一期工程水晶产业孵化园的20栋公用厂房已全部完工,已签约入驻企业14家,5家企业已经投产;马路的另一侧,是水晶产业城的二期项目,14家水晶企业在这里征地建厂,合同投资总额6.2亿元。“截至目前,我们共引进各类水晶加工企业(户)1029家,已在工商部门注册440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58家,宜城水晶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城一园’的产业格局,预计上半年完成产值40亿元,水晶产业已成为宜城的支柱产业。下一步,将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灯具制造企业进驻,把宜城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水晶加工基地。”周中华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