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孩和李小玉 楚天快报记者张凡摄 昨日上午,在樊城清河口社区一处简陋出租屋内,54岁的李小玉正在收拾家务,“鬼娃儿”正对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鬼娃儿”是她15年前在火车站好心收养的一名流浪残疾男童。虽然膝下已有4个孩子,李小玉夫妻俩仍然视如己出,含辛茹苦照顾他。 眨眼间,李小玉的子女早已成婚,这名男童也已长大成人,但生活依旧不能自理。看着自己和老伴日渐老去,她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老两口身体越来越差,以后谁来照顾他呢? 雪夜收留残疾流浪男孩 李小玉来自东津镇李湾村,丈夫杜恒祥,今年60岁,老家是枣阳农村。因膝下有三女一儿,家庭负担较重,20多年前,两人结婚后一直在市区租房打工。 2000年,李小玉经常在火车站站台卖盒饭补贴家用。当年夏天,她偶然在站台附近的一处垃圾堆旁,发现了一名男孩正在捡饭吃。男孩8岁左右,身高约1米,左臂只有半截,穿着一件破烂的校服且满是油污。李小玉满是心疼,便给男孩送去了一盒饭,男孩接过饭不说话也没有任何表情。 从此,李小玉每次卖盒饭时就会留意这名男孩。她发现,男孩常靠拾瓶子换取一些馒头。后来,李小玉每次就会给男孩送饭。时间久了,她才发现,男孩身体残疾并不能说话。李小玉连续几个月给他饭吃,渐渐两人熟了起来。 天气渐渐变冷,小男孩在外露宿,依然穿着单衣,冻得有些受不了。当年冬天的一天中午,襄阳下起了大雪,李小玉晚上卖完盒饭回家。刘小玉刚进家,忽然发现小男孩站在家门口,原来他悄悄地跟回来了。老伴杜恒祥,见男孩冻得瑟瑟发抖,便让他到家里取暖。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男孩一口气吃光。 当天晚上吃饭时,男孩又来了,他们照旧为他做了一碗饭,但吃完饭后男孩却不肯离开。“天这么冷,他没有住处,冻着了咋办。”夫妻俩商量后,带男孩洗个热水澡,在并不宽敞的出租屋内腾出一张床来,让他住了下来。 含辛茹苦养大“鬼娃儿” 当时,李小玉年幼的女儿还抱怨“家里本来已经够挤了,怎么又多住了一个人。”李小玉心想着等天气暖和后,男孩会离开这里。可等到次年入春后,她却心软了:男孩身体残疾无依无靠,离开这里,到哪里吃饭和落脚呢? 李小玉说服了家人,让男孩继续和他们同吃同住。她还为男孩起了一个昵称“鬼娃儿”,寓意男孩身体强健、让人怜爱。“鬼娃儿”刚住进来时,经常感冒发烧咳嗽,李小玉放弃生意带他去诊所看病。“鬼娃儿”虽然8岁多了,但仍惧怕喝药片,这让李小玉很苦恼。无奈,她只好将药片碾碎,给他灌药。时至今日,每逢“鬼娃儿”生病,她仍会这样碾碎为他治病。 渐渐的,“鬼娃儿”也融入到了这个家庭。一家人忙碌的时候,他也会到火车站捡废品补贴家用。茶余饭后,他还会帮助家人劈柴烧水。 15年间,李小玉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照顾“鬼娃儿”,时间久了,邻居们碰到她便打招呼“这是你儿子啊!”这时,她也会笑着点头。 担心孩子以后无人照顾 李小玉的子女逐渐长大成人并陆续成婚,但“鬼娃儿”却依旧是孩子般模样,且依旧不会做饭“我不担心我的四个孩子,唯独对他放心不下。”昨日,提及“鬼娃儿”以后的生活,李小玉顿时忧心地哭了起来。她说,她和老伴收入微薄,且年事渐高,身体越来越差,以后谁来照顾“鬼娃儿”让她彻夜难眠。 李小玉说,这些年来,她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孩子的身世。刚刚收养时,她发现“鬼娃儿”能写出个别字词来时,就一直试图了解其身世。当时,李小玉逐一说出了一些省份名字,男孩都摇了摇头,唯独说到“湖南”时,男孩点了点头。随后,她拿来纸和笔让他写出家庭住址和姓名。“鬼娃”写出了“曾志成”“汨罗”几个字。 昨日,楚天快报记者和男孩在采访本上写下“你叫什么名字?”“鬼娃儿”在下面工整地写出“曾志成”三个字。记者又写“你是哪里人?”“你的左手怎么了?”他没有直接写答案,而是把文字照抄下来。 李小玉说,2005年至2009年,她先后两次写信和打电话给湖南汨罗的民政和公安部门,但都得到的回复只有一个:查无此人。后来,她又寄希望襄阳的福利院和收容站等,但因“鬼娃儿”早已成人,且无明确家庭住址,都没有得到收留。她哭着说:“如果孩子的以后生活得不到保障,她即便百年终老也不会瞑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