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尹华术 于 2015-7-16 16:45 编辑
七主意,八主意,天亮还是个老主意 三十年前,我在三、四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上的很不起眼的书店里,看到了在当时特别心动的一本书(文学词典类),喜欢归喜欢,心里总是纠结:你又不是吃这碗饭的,这么贵的书,往后用得上吗;别处会不会有便宜或更有实用价值的……后来就只有后悔的份了。 十年前,我在县城里看好了一套房(简直是现在的白菜价),因犹豫不决过了半年后才出手。时间相隔短短二季,多交的银子确相当于白白上了二年多的班。 我二叔家在汉口江汉区的发展一村,他曾经在附近的常码头谈好的一套房子,十几万块钱。据他家当时的实力稍微有些紧巴,出这笔钱也不成问题……后来也只有望楼兴叹。 说了远的再说近的。我家三弟,以前借出十万块钱给一朋友,他朋友在所住的县城搞开发。当时房地产不是很景气,那位朋友硬要给我三弟二间门面抵借款……我三弟搞汽修的,现在每年为找门面伤脑筋。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类痛苦的回忆。 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当地有一句俗语很贴切:七主意,八主意,天亮还是个老主意。你就是想得太多,不付诸行动。 思考,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的思考,常常很顺理成章地成为行动的绊脚石。 所以有时我更欣赏做事一根筋的人。每天抽出丁点的时间思考就够了,因为剩下的还要留给行动。这样的人不会因为聪明而损失惨重。不动脑就扑上去三下五除二的人非常少,反倒是在脑子里滚来滚去一百遍,分析各种利弊可能,恨不得纠结到吐血前一秒,盼望着一个神明出来担保:拿神命给你保证没问题,然后才肯下手的人,比比皆是。 “三思而后行”,到底要思量多久?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要走一步看三步的思维模式,它真的也是一把双刃剑。被灌输的“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其中的“度”其实非常难以把握。 于是,在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就碰上了这一段“成长剧痛期”,我们难以把握所学信条之中的分寸,于是所学所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疼痛。当迷茫的现状撞上野心勃勃的欲望,疼痛自然更加难耐。 有一位好友在聊起“痛苦的思考”状态的时候,他说,现在他越来越不愿意将自己长久地放置于一种计划、斟酌、焦虑、不定的状态里了,想到什么,判断一下就开始着手,其他时候清清淡淡地不让自己胡思乱想。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多么缜密的思考和斟酌,真的没那么严重,这只是我的惯性而已。而且我坚信,凭自己的判断力和智商,也压根不会作出多么离谱的选择。 除了升学、择业、婚姻、育儿几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您格外操心、谨慎选择之外,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事情值得你思前想后,郁郁寡欢呢? 都说用深入的思考来指导行动,是非常明智的事。可当过度自我裹挟的思考,限制了你的行动,就得不偿失了,毕竟,行动只是开始。更多决定你是否能成功的因素,存在于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随时借助思考来调整方向、灵活变通,才是更重要的。有时,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哪一份积累,会在哪一个机会上为你争取优势;你也根本不知道,在你广撒网的时候,会捞上哪种鱼。 不上高山,不识平地。这世上的有些事,是你以现在的视野所看不清楚的,你必须先走出两步。 借用一句大家熟知的话“实践出真知”,想要真正地解决问题,首先,你得让问题先真实地暴露出来,而不是永远停留在设想。 是的,心动不如行动,有些事情想法不要太多,差不多就行。不要在那儿七主意,八主意,天亮还是个老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