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看看我们周围县市是如何打造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的。武当山是以道教文化和皇家道场而扬名世界;神农架是以“野人”和神农氏而名播全球;房县从打造“诗经源”入手来发展森林旅游;竹山以“女娲”文化、上庸古城、绿松石而跻身全国旅游文化大县;郧西通过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郧西”、“七夕天河节”而在国内誉声日隆;河南淅川县的“丹江大观园”、香严寺,西峡县燃灯寺以佛文化见长。他们都是通过抢占文化制高点而包装整合自己的旅游资源,使其有文化内涵。如果说,牛河用十年、二十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坚持不懈地、持续不断地宣传这样一个品牌“牛朗织女的故乡——牛河”,致力于打造“牛朗织女的故乡”这个旅游品牌,那么,牛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有希望。
牛河与牛郎织女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牛河是不是牛郎织女的故乡呢?有什么证据证明呢?“牛河”与“天河”一东一西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据初步考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线索,我愿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要对牛郎织女这个传说故事有所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排在中国四大传说故事之首,而且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另三个分别是:《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原是先民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和人格化。牛郎星即苏东坡《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中的“牛”字。“斗”指北斗星,“牛”指牛星,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共有六颗星,其中三颗星组成...的形状,宛如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在赶路,它是夏秋夜空中著名的亮星,与“织女星”隔银河相对。织女星又叫“天孙”——天帝的孙女,共有三颗星,呈等边三角形,在银河西与银河东的牵牛星相对。这二星在春秋时期已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中,但无故事情节,在汉时已被人格化。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唱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抒......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到南朝在梁时殷实芸《小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已比较完整了: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孙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逐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至于“鹊桥”传说,则载于《风俗通》: “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
宋朝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也载: “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
经过历代发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越来越丰满、曲折,充满了人情味,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建国后在1963年首次将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搬上了银幕,由严凤英、黄宗毅、王少舫主演。相信全国绝大多数中年以上的人对这个电影有印象,因为在那个时代能供大众观看的爱情类的电影并不多。也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得到更大的传播,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如果你想详细了解这部电影,直接上网点击该电影名即可。
其故事大意如下: 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能织得一手云锦天衣。人间有个不幸的孤儿叫牛郎,跟着兄嫂过日子,可兄嫂不长好心眼,把牛郎赶了出来,只给他一头老牛。有一天织女和其他仙女下凡游玩,在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偷偷拿走了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很喜欢这个小伙子,二人便结为夫妻。婚后,小两口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很美满。不料此事被玉帝察觉,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垂死的老牛叫牛郎把它死后剥下皮来,披在身上,便能上天。牛郎照着做了,并用箩筐挑着一儿一女,上天去追爱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拔下头上金簪,凭空一划,立时出现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小两口无法过河,只有隔河对泣。最后,终于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搭桥,在天河相会。传说在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窃窃私语呐!要是天上落下雨点,那就是他俩伤心的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