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李莽岩 陈春生
李莽岩在凤山镇西北十五里,应该算是县城附近比较有特点的一座山,山不高,但地势险峻。据嘉靖二十一年《罗田县志》记载,山上有一个龙泉寺,当年香火非常旺,遇到大旱,附近的山民就到此寺庙祈雨,很灵验。李莽岩山顶有一棵古银杏树,这棵树究竟有多大年纪了?不知道。天气晴好时,即便站在家乡栗子坳的小桥上,依然能看到它挺拔的身姿。
我一直以为李莽岩像他身边的石源河一样,尽管俊逸秀美,但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几年前研究周锡恩时,我才发现,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隘,而且很早以前就是文人墨客登临之地,并留下了一些吟咏的诗篇。 当秀美的山水邂逅文人的诗歌,这山水便有了人文气息。
周锡恩写过两首关于李莽岩的诗,一首是《过李莽岩》,提到李莽岩附近的破屋塆,他还在此地住了一晚。但另一首诗更有价值一些,不仅能让人们了解这位名翰林晚年的生活,还能感受他晚年的心态。该诗写于1898年秋天,其时,为父丁忧的周锡恩在石源河附近办理团练(即招募训练乡村民兵)。一个读书人怎么干起了舞枪弄棒的营生呢?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1894年中日之间打了一仗,史称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社会危机加剧。为摆脱困境,清政府一方面从上而下着手变法自强,另一方面按照传统思路,鼓励乡绅操办团练以保境安民,周锡恩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修寨堡,招募乡兵。这年秋天,他不顾身体有病,在李莽岩下,举行了一次乡兵检阅仪式,为此写了《阅乡兵于李莽岩下》,记述阅兵的感受:“天晴人健不多逢,况是秋林杂紫红,何止弓刀遍岩谷,万峰如剑护诗翁”。
周锡恩写李莽岩,从天气和自己的健康入笔,点出此次到李莽岩的时间和背景,天气晴好,一直有病的身体似乎轻松了许多,这样的日子对自己来说,本来就不多,更何况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李莽岩上,那茂密的树林为秋色浸染,色彩斑斓,美不胜收。铺陈这些,是为突出李莽岩建寨练兵、阅兵之事。在如诗如画的秋色中,从溪谷到山岗,到处都是虎虎生风的乡兵战士,他们张弓举刀,威武地守护着故乡的山水。
站在李莽岩上,遥望群山,俯瞰脚下蜿蜒曲折的石源河,周锡恩觉得,如果有一天真的天下大乱,他不仅身边有义兵可以用,而连绵起伏的群山也会像无数的宝剑,守护着他。
这首诗,语言质朴,一气呵成,先由人写景,再写阅兵时的气势,最后用比喻的手法,让故乡的群山有了动感和生命力。 《阅兵于李莽岩下》,不仅留有时代的刀光剑影,还让我们管窥到周锡恩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不过,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万峰如剑”似乎有点夸张失度,咱罗田为丘陵地带,山形起伏并不大,很难和刀剑联系在一起的。好在有伟人曾说过,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更何况,以山峰为剑还有另一层意思,即社会动荡之时,故乡的山水和人互为一体,同仇敌忾地庇护着他的人民。
作为一个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名翰林,这首诗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悲剧感,甲午战事正紧之时,周锡恩从天津大沽口走海路回故乡,沿途看到中国的运兵军舰,而作为关注西方科学技术的读书人,他甚至还写过赞美轮船、炮舰的诗歌,也就是说,周锡恩对未来战争发展大势是非常清楚的,但他所练乡兵的武器依然是冷兵器时代的大刀、长矛和弓箭,这就有了一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了,同时,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之漫长与艰难。
为李莽岩写诗的不仅有周锡恩,清代咱罗田的另一位进士陈锦,也歌唱过这地方,只是诗的内容和风格以及表露的出的心境和周锡恩完全不同。 论年龄和身份,陈锦是周锡恩的前辈,但要论在罗田的名气,陈锦就差多了。时光仅仅过了150年,我们甚至不知道陈锦家在何处,哪年出生,一生有哪些值得说道的事情。有时候,不能不感叹,历史是一把杀人的刀,有多少人和事湮灭在历史的深处呢?
依据目前有限的资料,我们只知道,陈锦也是读书人出身,咸丰八年(1859年)中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考取进士,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由此可知,陈锦金榜提名时,周锡恩还在古羊山鹰窠垱里青灯苦读呢。可惜的是,翰林院散馆时,陈锦未能点上翰林,陈锦生活的时代,正是太平天国横扫南方,到处狼烟四起,加上故乡罗田是清廷和太平军争夺的重点区域,一个文弱的读书人生在动荡的年代,其理想和前途受到影响是肯定的。
陈锦的履历中,有他就任广东道御史的记载,我还查了清代的报刊资料,如果没有弄错的话,他大概在一大把年纪时(1885年)补授过吏部吏科给事中,也就是国家人事部人事司下面的一个处理文字材料的小科长。在京城里,这样的小官还是有实权的,如果安于现状,也能将日子过得很滋润。
但陈锦一直不怎么满意自己的生活,光绪年间修纂的《罗田县志》中,选录了他好几篇诗文,这些诗文表露出陈锦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比如飘在他乡的日子里,他饱含深情的写下了“凤山竹笋脆,义水河鱼肥”的怀乡诗句,这两句诗可以与周锡恩的怀乡诗句“最爱松柴烧米饭,况兼溪水煮山茶”媲美。如果可能的话,今天发展家乡旅游,可以将它们遴选为宣传故乡的经典诗句。
在北京时,陈锦还写了一首怀乡长诗: 一歌一叹息,游子归何日?白发在高堂,胡为滞京国,滚滚浑河流,苍苍塞云色,欲渡川无梁,奋飞身无翼。黄鹄志四海,高翥安可得,矫道望故乡,心驰大江北。 漂泊在外,时时怀想故乡,回到故乡时,陈锦就流连于故乡的山水中,登临李莽岩时,他留下了一首五言诗《游李莽岩》: 一径踏寒碧,林深路不迷,桃花迎我笑,娇鸟见人啼,树缺云常补,山高天忽低,樵歌何处起,斜日乱峰西。
坦率地说,罗田历代读书人写的诗歌,流传到今天,精品不多,能让人传诵的更少,但我以为,这首诗还是不错的。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如开篇用一动词“踏”,给人颇为新奇之感,究竟是人踏寒碧,还是小径踏寒碧?初春的日子,乍暖还寒,但明媚的阳光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陈锦独自去李莽岩踏青,眼前,刚刚露出新绿的小草包裹着小径,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真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啊。那一刻,小径和旅行人一样,似乎也在踩踏着有点寒意的、泛着青绿的小草呢。前往李莽岩的山路上景色如何呢?陈锦选择李莽岩上的桃花和飞鸟作为渲染自己愉悦心境的载体:桃花笑,娇鸟啼,既暗中点出了自己登山的时节,又动静结合,初春小鸟的叫声,给全诗带了“鸟鸣山更幽”审美效果。
写完路上的景色和感受后,诗人开始描写登上山顶后所见,我以为整首诗最为出彩的句子是“树缺云常补”,参差错落的树,静止不动,而形状各异的云却是随风飘拂着,不时将树中的凹凸处填起来,树影在白云中若隐若现。山风轻拂,阳光、鸟鸣、白云与砍柴人的歌声,相互呼应,一动一静,一虚一实,构成了诗意的画卷,陈锦不仅写了李莽岩的美景,还写出了美景之中,自己恬淡闲适的心境,写出了自然之美与人的感觉浑然一体的美感,人置身自然怀抱中,超然物外,遗世而独立的忘我情态跃然纸上。 两位进士的两首诗放在一起,我更喜欢陈锦的《游李莽岩》,因为他不经意间营造了李莽岩世外桃源的美好氛围,传达了一种隐逸心态。
图片提供:詹启木 微信制作:罗田文联 小编微信:WYPXY423 联系电话:0713-5051905 长按下图二维码或指纹,再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山水之乡 板栗之乡 茯苓之乡 甜柿之乡 野生兰花之乡 蚕桑之乡”——大美罗田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