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开始对外办公,市行政审批专用章启用,“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新体制全面运行。截至8月16日,市行政审批局受理办结行政审批事项583件,在各类文书和许可证照上加盖市行政审批局审批专用章1586枚。 审批更高效 “10分钟就领到了施工许可证。”7月1日上午8时40分,市住房投资有限公司办事员李政、刘昌顺从市行政审批局局长王新来手中接过崭新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许可证上盖着鲜红的“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审批专用章”。他俩是8点30分来到行政审批窗口的,10分钟后就领到了许可证。“以前申领施工许可证,前置审批环节有22个,要跑十几个职能部门,有的资料需重复提交,差不多要跑两个月。所有资料备齐后,领证需要三四天。现在不同了,前置环节精减到15个,把资料准备齐全提交后,当天就能领证。”李政说。 这是襄阳市行政审批局正式对外办公后发出的第一张许可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样的高效审批成为常态。融侨房地产开发公司王文丽前来办理城市道路挖掘许可证,仅用了30分钟;市宏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杨付云前来办理技术负责人变更事项,仅用了5分钟…… 从7月1日起,市直20个职能部门的145项行政审批事项划转至市行政审批局。此举改变了由市直多家部门分散承担审批职能的模式,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一枚印章管审批”。行政审批环节控制在5个以内,审批时间控制在法定时间的60%。襄阳市成为全省首个全域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的城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简政放权最彻底、审批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服务更优化 原来由市交通局盖的“道路运输”审批章,改成市行政审批局的专用章后,出了襄阳市管用吗?对于这些市民担心的问题,市行政审批局早已想到。 为及时承接与省直部门密切相关项目的办理,市行政审批局相关人员赴省直部门汇报,在城建和交通两个行业率先突破,探索实现市级审批同省直部门无缝对接,建立符合各行业管理标准的审批工作机制。 7月15日,市行政审批局汤青山同志带队,赴省住建厅、交通运输厅等部门汇报,得到省直部门大力支持,审批对接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省交通运输厅同意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开通“湖北省交通运输网上审批服务平台”用户名,解决交通运输类审批业务印章在外使用的一致性问题。至此,襄阳实现“一枚印章走全国”。 在行政审批局内部,对市直各部门移交的事项再次进行清理,规范前置审批行为。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为例,建设单位办理该证的前置条件有22项,现在经过“瘦身”,精简了防雷装置设计审查、白蚁预防、建筑垃圾处置、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城市绿地建设等项目,只保留了15项。 随着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审批呈现“格式化、简单化、透明化”的特点,办事群众一目了然。 “我在办二手房过户手续时,三楼高新区国土局窗口的同志审核资料后,告之下次需要的材料。怕我忘记,还专门写在纸上,以免我多跑路。”这是署名“宋先生”的网友在市政府网站上的留言。他说:“为审批局工作人员点个赞。”记者了解到,各审批窗口坚持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窗口、科室)创建活动,打造了一支情系群众、纪律严明、业务精湛、服务优良的“审批铁军”。 监管更到位 “襄阳市相关职能部门移交审批权后,主要职责转向监督、管理和服务。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在实施行政审批后,及时通报办理情况,使职能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监管环节。”市行政审批局局长王新来介绍说。 市行政审批局对所承担的145项审批职能,实行目录管理,并统一在网上“晾晒”。王新来笑称这是“水落石出、阳光运行”,权力清单管住了一些“任性”的权力。 行政审批局还掷地有声地承诺——政府承诺服务的事项一律规范公示,涉及政府服务的内容一概免收各种费用,政府服务搭车收费的一律严厉查处。今年上半年,全市500多家工业企业注册全部零收费,减免行政事业收费217.6万元,查处了3个部门7个中介机构搭车收费行为。 电子监察对各审批节点进行实时监控。系统还可自动生成各部门审批绩效情况,自动生成网上预警信息,并定期在网上进行通报,夯实窗口岗位实时监督的第一道防线。此外,还有现场投诉管理制度,“背对背”评价、投诉的监督制度,双随机抽查制度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规范审批行为,防控廉政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