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坪文化学社 于 2015-9-2 13:53 编辑
1938年10月24日,应山县城被日寇侵占,随即—— 马坪沦陷,随县东南之匙落入敌手
□ 胡艳涛/文
(一)马坪,随县东南之匙
地处随州东南的马坪镇,位于涢水中游,是进出襄樊、鄂西北的必经之地,属战略要冲,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无论是远在两千年前的楚随速杞之战,或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转战随应、嘉靖追剿匪寇刘六作乱,亦或是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捻军、太平军袭扰随应,马坪皆以涢水之东、随州东南门户锁匙,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作用。
据新修《马坪镇志》(待出)载:“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楚在沈鹿会合诸侯的军队,黄、随两国不参加会见。……楚武王亲率军队讨伐随国(今随州市),与随交战于速杞(今马坪镇东至徐家河水库一带)。……结果随军大败,随侯逃走。楚大夫斗丹俘获了随侯的战车和车右少师。随国被迫与楚国媾和。”
随州距马坪六十里,距应山县治一百二十里。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日行不过六十余里。惠化乡(今马坪镇双河村,位于镇东南10公里,即古速杞地。现没入徐家河水库。镇东北8公里有井子铺,今新河口村何家畈)恰在二者正中,井字铺遂成为往来客商的夜宿之地。
明初,官居佥事的韩阳有《应山之随州晚宿井子铺》:“西抵随阳百里程,时当六月苦炎蒸。石田硗薄人难种,山岭崎岖客倦登。渐见星光明耿耿,俄看萤焰乱荧荧。人罢马困州城远,一榻萧然井子亭。”(嘉靖《随志》卷下)嘉靖十九年(1540年),随州知州阎在邦又作《庚子八月念四日宿井子铺》:“井子何名铺,来时惜夜阑。同栖有鸟雀,平对是峰峦。草屋村灯远,茅原野烧残。举头天际在,谁拟坐中观。”(嘉靖《应山县志》卷中)
由此看来,自春秋战国至明初,有条古道经惠化乡、井字铺沟通随、应两地。洪武初,湖广参政吴云奉旨招降云南梁王遇害,梁王厝其骨骸于蜀。迨云南平定,朝廷“诏许归葬于江夏之金口镇”,“(吴云之子吴黼)贫不能还,遂葬应山县之井子铺”。(《明世宗实录》卷十九)吴黼当时选择的路线,或许正是这条古道。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应山县分东、西八村为二乡:“东曰仁义乡,领太平、洞山、樟柘、黄沙、广水、城北六村;西曰惠化乡,领井子、寿山。”(嘉靖《应山县志》卷上)自此,惠化遂为县西中心。以后易移马坪,延续至今。
明、清两朝,皆置随州百户所于城东。原因有二:一是随、枣之间遍布丘陵山岗,地势复杂,近州城处则有仵水关可作屏障;二是鄂北三关一旦有警,不仅德安府可派兵援救,随州亦可沿古道长驱直进,火速救援。
(二)抗战前的马坪商埠
洪武初,设置惠化乡,或是沿袭宋、元旧置。
古漻水发源随州两仙山,流经惠化、马坪平畈,经狮子潭(今镇南)汇入涢水。惠化虽地处丘陵之中,地势却很平坦,长宽达数里,是个四周环山、双河汇流的微型平原。徐家河在此汇入漻水,故称“双河”。水陆交通便利。
洪武扛鼎,江西移民进入湖广。宣(德)景(泰)年间,应山人口出现较快增长。嘉靖后期,德安府部分江西移民因不堪王府苛捐重役,逃居应山。
人口快速增长,使惠化平原不堪重负,人口急需转移。加上地处双河交汇之地,虽然享有交通上的便利,却难以摆脱不时而来的水患。明中叶,漻水河道始有变更,水流量逐年减少,河床缩减,两岸可作耕种,有移民陆续迁居于此。(笔者先祖胡孟尧、胡孟禹兄弟,即不满德安府税官欺压,该时期徙居马坪连市畈——今车站村)此时,应山县西部中心渐移马坪。马坪铺形成集市,平畈遂得名“连市畈(今作严舒畈)”。随之,马坪铺(洪武时期)发展为居民点——马坪店(明中后期),进而成为马坪港市(明、清交替时期)。
“天顺初,知县黄钺于县前十字东街、南街轮日为市。月凡六集,其后易以双日,渐次繁杂。”(嘉靖《应山县志》卷上)天顺肇始,应山县所属各市镇商贸兴起,日渐繁荣,尤以平里市、平靖关、马坪港为先。明清易代,同(治)光(绪)以后,漻水夺随应桥河(镇北)入涢,势成定局。故道丰年虽亦有水患,然而不碍马坪借涢水之便最终取代惠化。漻水故道开垦获广袤良田,加快了马坪港市集发展,自此惠化成为其附庸。
据《抗战前的马坪商埠》(载《广水文史资料》)一文记载:“古道商埠——马坪,……是应(山)随(县)两县直通汉口的重要码头,也是汉(口)宜(昌)公路上的重要集镇。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使马坪成为应、随两县数十个乡镇的农副产品及汉口等工业品、日杂用品的集散地。两县的小麦、大米、棉花、黄豆、土白布、土靛等农副特产汇集到马坪,运销本省的汉口、沔阳、汉川等地及陕西、山西等省;农民及城镇居民生活所需的食盐、食糖、煤油、土纸、瓷器等‘南货’从外地运来,然后转运到两县的各乡村集镇。这里抗战前曾一度出现了‘四十八店朝马坪’的热闹景象。”
《马坪茶馆话“两楼”》(载《广水文史资料》)称:“抗战以前,马坪的茶楼和该镇的其他商业行业一样,空前繁荣。当时茶馆有上十家,其中最有名的是‘两楼’——‘荫楼馆’和‘新元楼’。”“在(荫楼馆)流水沟,猪、牛、骡马、柴草及山货等行栈聚集。在此谈成了生意的商人,分别上‘两楼’喝茶。喜清静的到优雅舒适的荫楼馆,几口热茶下肚,身心疲劳尽解;喜热闹的到视野开阔的新元楼,从窗前可看生意场面,可听经纪人叫价。”
抗战前,马坪及附近集镇的贸易物资,主要靠府河舟楫运出输入。兴盛的商贸往来,使马坪航运业迎来鼎盛时期。“马坪港口的下河码头,分上码头和下码头两处”,“船按大小、属主来分各有名称。能装七八十石货的大船有‘兔耳朵’、‘扁子’、‘爬划’等,这类船的老板都富,出门‘派头’也大。装二三十石的小船有‘渗子’、‘鱼鹰子’、‘撓划子’等。这类船的老板一般都不富。”(《马坪港口和府河商帮》,载《广水文史资料》)
马坪沦陷后,日军先后成立伪马坪治安会、伪马坪区政府,借此开展经济掠夺,补充军需,以战养战。
(三)1938年10月31日夜,马坪沦陷
1938年10月底,日军袭击应山驻军刘汝明部(第68军,兼军长刘汝明)。24日,县城为日寇侵占。马坪居民生活顿时改变,惶惶不可终日。古镇将与民众一起迎来浩劫。
侵占应山不久,日军派蒙古骑兵进驻陈家店附近,扬言进犯安陆,安陆危急。随县专员石毓灵获此消息,即刻上报孙连仲总司令,孙迅即转呈战区长官李宗仁。敌人迫近马坪,随县危急,李、孙遂将多支部队转进至马坪附近。
28日,李宗仁在发给蒋介石及白崇禧的电文中称:“我转进部队除宋军(第71军,军长宋希濂)六十一师(师长钟松)、三十六师(师长陈瑞珂)及孙军(第30军,兼军长孙连仲)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二十七师(师长黄樵松)之一部已移随县马坪附近外,其孙、宋余部及张自忠(第59军兼军长)、冯治安(第77军兼军长)、韦云淞(第31军军长)等军尚在转进行动中,计程仍在广水、花园及其以东、以北各地,孙指挥所已移枣阳。”
稍前,胡宗南(第17军团军团长)电令所部陶军(第1军,军长陶峙岳)进驻大庙畈及应山以北,攻击驻应山日军的侧背。该部开抵余家店,胡宗南又改令其开回桐柏。马坪若陷落,随县东南门户将洞开。军情紧急,李宗仁旋即更改命令:“该部暂驻天河口市附近,以一部向敌后方游击。”策应即将开始的马坪之战。
依照部署,由36师派一个营守备马坪集镇及连市畈。10月31日,日军突袭马坪,晚十二时基本予以占领。该营退守马坪东南丘陵地带,以一个连的兵力留守平畈,执行警戒任务,并伺机反攻。孙连仲呈报李宗仁称:“36师一营尚在马坪东南,一连在马坪附近,尚未退出,一团在襄河以东继续警戒,其余各部队均在随县附近。”
祖父胡光和生于民国十七年(1918年),1938年刚满20岁,是马坪之战的亲历者。他生前讲述:“一晚炮声隆隆,直到晚息(深夜)。当兵的(国军)从街上(镇北)退到杨塆山(镇东南),向连市畈打炮,火光冲天。一发炮弹就落在屋外十几米远的地方,炸出一个大坑。全家人吓的不轻。”第二天溟溟亮,曾祖父立即携家带口转移至河西猴子坳(今属府河镇)躲避战乱。
这一时期,社会混乱,土匪横行,人人自危。许多家庭恐爱女不幸遭祸,虽尚不足婚配年纪,亦纷纷嫁人。曾祖父与河西童家老塆周姓族长是世交,遂礼聘周氏次女(即笔者祖母)为儿媳。适逢乱世,一切从简,祖父母插草木在地替代香烛,遥拜善光山(今名现光山),结为夫妇。
日本侵华战争,给马坪民众带来诸多不幸,长达七年有余。此时,家乡小镇许多青年纷纷加入国、共领导的抗日组织,投进抗日的洪流,誓死保卫家园。
2015年8月23日晚于“随州汉东文史研究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