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708|回复: 3

[文坛笔会] 青山遮不住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7

1098

主题

9456

帖子

5151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51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5-9-2 19: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黑胡楚夫 于 2015-9-2 19:39 编辑

                                     青山遮不住——阳新立中村寻美
                                                        洪登亮
      从阳新到立中村要经过三溪口。假如客从外地来,则可沿着大广高速在阳新三溪下高速,过三溪口去立中,也是极便利的。
      立中是三溪镇最南端的一个村庄,她与阳新素负盛名的仙岛湖只有两公里地。而与古率州渡口今军垦农场共同拥有一座名山——紫金山。据传这座山上,曾经出产过古玉,被卞和所拾,献与楚王,一半琢成了和氏璧,另一半雕琢成为了传国玉玺。当然这是民间版本,与史书上的记载是不一样的  。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立中,似乎有点偏僻,有点封闭,抑或有点寂静。其实,早在一百年以前,这里可是一条繁华的国道——从江西南昌到湖北武昌的一条陆路古驿道。这里曾经商贾南来北往,贩茶的,挑盐的,卖布的,销竹货的,担小货郎担的,当然官家的兵马,串亲访友的客人也都走这条道。在这条道上,当年彭德怀元帅率统他的五八军在这里打过仗,且与这里的阳新苏维埃政府一起发动群众,进行着为建立新政权的武装斗争,这在已经破败的郭家冲民房的标语上还能见到痕迹——“指挥革命群众进攻”。当然阳新苏维埃成立大会会址的立中邹氏宗祠更是完整保存着过往的风貌。这里的老人还能记得当地军民抗击日本鬼子的故事,也有解放大军南下而去,秋毫无犯的动人场面。这一切,大概就是立中当年之所以繁华、之所以有许多故事的一个缩影罢。
      我们现在来到立中,则可以看到三面环山,一面平川,这个山村静静地座落在紫金山的余脉之下,如波似簇的高山矮山、近山远山,似牵连着,又似散布着,让人一眼望不到边。那山上的蓝天白云,则是清纯的,没有灰濛濛的感觉,让人闻到这里的空气,也觉得能够清洗心肺一般。这时一条山溪蜿蜒而来,到了立中在一座石头桥下,转了一个急弯往八湘河逶迤而去,溪旁野生的杨柳则又婆娑相伴,日复一日,渐成一道风景。
      立中村前的水池是与山溪连通的,可以及时更换池中之水,当然池中之水最为主要的还是来自于立中村家家户户的归堂之水的汇集。立中这个几十户的村庄,有三个祠堂。其中之邹氏宗祠为三溪八湘一带邹氏的总祠,祠堂的总体格局,是单独结构,外观呈滚龙状的屋檐极有气势,屋檐周边饰以墨汁和其它染料画成的屋檐画,门牌高大气派,大门之上镌有繁体“邹氏宗祠”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的门匾,门匾以上则饰以人物画像,其寓意为吉祥的民俗内涵。进入邹氏宗祠大门,一幅大型麒麟送子画面绘在影壁之上。由影壁两侧过道进入一个石板小露天场地,则可回过头来观看影壁后面的设施,原来这是一个古戏台。从戏台沿口的石雕可以看到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王访贤”、“麒麟送宝”、“有凤来仪”,这虽是阳新地区一个带普遍性的装饰手法,但其石雕、木雕故事,又各不相同,其中的文化表达,也是异彩纷呈。再从石板露天场地拾阶而上,则为第二重大厅。大厅由六根红漆木柱支撑,其上完全由木料采用传统榫铆构架模式,构成房屋主体的棚架桁条、椽桷,承接着瓦片的覆盖。大厅两侧书有两个大字左“礼”右“法”,这让人一下子便感觉到儒家思想在过去宗族中的树立。宗祠第三重是祭祀先人的神龛、香炉、钟鼓等摆设。邹氏宗祠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去年新增设了农家书屋,读书桌椅,老年人棋牌室,名人牌匾,族训族规展示,村史村貌图牌,及本村乡贤事迹介绍。宗祠以外,辟有一个广场,广场布有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还有一个室外宣传长廊。在加挂了“文化礼堂、精神家园”这副对联的邹氏宗祠大门旁边,还有着一个特别的标志,那就是一个红色的标识,在一个有似古屋的图案周边,书有立中村文化礼堂字样。
      另外两个祠堂,是立中本村的两个支祠所建,它们的门头分别篆有“东鲁名家”、“荆象朝阳”门匾,前者显示邹氏迁徙地的源头,后者为本地所处的地理形胜。
      立中村的古村落具有的文化底蕴除却了祠堂的展示之外,更存在于围绕着祠堂而建的农户民居之中。在一个小荷池的旁边,一排青砖瓦房连排着,其中一民居门首用的石灰粉成的长方形牌匾,上面写着“黍谷生春”四个黑色的毛笔字。这是一栋连三间的普通民居,青砖砌起的墙体,明晰地显现一排排石灰泥衔接砖体的痕迹,凹进的堂屋故意留有门洞,门洞除为大门进去腾出空间之外,则营造出了美学观点的虚实相间的“虚”境;同时也表达了道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虚实相生”“虚”的哲学思想。这是道教重视养生在鄂东南民居中的一个物象佐证。“黍谷生春”这显然是一个风雅的门匾,它不同于阳新地区其他民居彰显姓氏来源或表达家族传统事迹的文化教育思想的多数牌匾,它着重表达了农本思想,重视农耕观念——五谷逢春而长,民以食为天。这也充分表明了房屋主人公,不仅躬耕力田,而且爱好诗书。耕与读,在我国农耕社会里,长期以来作为传统文化思想的理想家园模式。书香门第,耕读人家,这更是农家子弟的理想之桃花源,也是农家子弟知足常乐的精神高地。此时,我们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家庭进行实地观察,那闲傍一旁的农具,已经大大降低了其使用频率,过去经常使用的人力风扇、竹连枪、谷屯、簑衣、雨笠等向隅而陈,只是那柴火灶,还时不时冒着炊烟。卧室是不便于进入的,但我们透过虚掩的房门,可以窥见那些席梦思类的家具,已不再有过去那种木雕漆画的木眠床了。
      尽管时代早已走过了农耕社会那个时段,不过农户的生活还是较为简单的,最为明显的特点是一日三餐的食用菜蔬,都是人们自家菜地上采摘而来,即采即用,不需要放在冰柜里去贮存。恰是这般生活,其食材的滋味才是格外的新鲜。
      走出农家,我们不妨去到古桥一旁领略清风给我们带来的快意。古桥是纯用方石料拱造而成的,当然没有钢筋水泥等现代材料作辅助,其结构精巧,制作科学,结实耐用都已经用百年的历史作了回答,但我们在充分欣赏它的美观之后,不妨为其制造者点上一个赞。这个百年前的工匠师傅没有为我留下他的姓名,但他不朽的作品,为我们保存了源于那一代甚至更为久远时代先人们的智慧模范。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那种勤劳、朴实、聪明、勇敢的优秀品质,这种相较于“豆腐渣”工程的灵魂折射,又是何等的让人震撼!
      当然,立中的古朴之美除却其村容村貌与青山绿水相谐相和之外,更在于民风的自然醇朴。那是中华蜂鸟网的摄影家们来到立中村不久的农历六月六,立中村山上黄组村民迎来了他们自己的一个不寻常的节日——六月六,晒红绿。可能是长期居住于高山之上的缘故,山上黄村民除了独享紫金山带给他们的山珍野味之外,也品尝够了大山寂寞的滋味。江南农村的五月繁花似锦,火红的石榴花已然悄悄凋落,竹树上多了蝉鸣的热闹,但也是由于五月的阴雨天气——梅雨季节,让这大山之上的乡村,更是格外的潮湿,连空气也能嗅出潮潮的味道来。季节到了农历六月份,节气出了梅,连太阳的脸蛋也笑得灿烂得多,小三夏的收获刚刚歇手,日子算是度过了春荒的难堪。麦子收了,瓜果熟了——也该好好庆祝一番了。于是,结合民俗中的晒红绿,山上黄村民也玩了一回酷,他们遍请嫁到外地的姑娘大姐,回家走动,有的则接上外婆姨娘等女客,也到山上避避暑。这样,一个属于立中山上黄的特殊节日派生出来了——他们磨面做粑,杀猪宰羊,采瓜摘果,洗红晒绿,把个小山村闹得沸腾了起来。
      郭家冲人则不同,他们的民俗一动一静。除了大革命时期县苏维埃所在地给郭家冲带来了特殊的荣耀与热闹之外,郭家冲人世代秉承汾阳王子仪公尚武之风,农忙忙田,农闲习武。故而郭家冲人独创的矮脚狮子龙灯,是阳新县内唯一的传统体育项目。他们不同于别处玩狮子的范式,而是让每一个玩狮子龙灯的人,手拿道具,双腿屈蹲,作矮人状,玩作别人同样的花招来,这无疑是表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功夫了。一场狮子龙灯玩下来,少说要有五十分钟,长则要有一个多小时,那样屈膝行走,颠簸跳跃,非是局外人所能想象得出的。郭家冲人现在还说不清为什么他们的先人如此练习玩狮子,估摸着可能与他们的祖先经历有关,他们都是唐汾阳王第七子郭暧的后代,据说郭暧经历了轰轰烈烈打金枝之后,深刻反省,痛改前非,因此教育自己的子孙做人就要矮人一等,绝不仗势欺人,故而他们习武玩狮子时,也要在人家面前表现出谦卑的姿态。然而让郭家冲人最为怀念的,还是三月三,接娘娘的习俗。
      那是很久以前的传统习俗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郭家冲后面的紫金山上的接仙台就热闹非凡。那时,紫金山的半山腰上,生长着一棵高大无比的紫金树,那树的树冠遮云蔽日,方圆六十里地都能看到它。这紫金山上也住着两位仙姑,一位是金花娘娘,一位是银花小姐。只有农历三月初三日,这两位仙姑才来到紫金树下与大家一起共同祈祷一年的丰收。这紫金树不仅长得非常高大,青枝绿叶,而且一年只掉一片叶子,那叶子如若有人拾得到,就可以一年四季发财。而那金花娘娘和银花小姐,如果有人请上她坐上轿子抬着走一回,那么他们也就能够四季平安。若是未婚的小伙子抬上金花娘娘,则当年还能遇上喜事,一定会找到一位心灵手巧美丽善良的好姑娘作妻子。因此,这方圆六十里地的群众,就在这日都奔着这儿而来,或去寻觅紫金树的树叶,或是抬轿请金花娘娘银花小姐走一回的。也不知道这个习俗是因为那棵紫金树不见了而停止了传习,还是因为大家再也没有看见金花娘娘和银花小姐而不再相聚了。不过,那个接仙台还有遗迹保存。我们为之而设想,金花娘娘和银花小姐固然永远尘封在传说里了,但三月三的接仙台民俗活动还是可以传承的,它代表一种民事俗象,它传递一种精神,它传承的也是一种文化。
      一个地方无山不奇,若是无水,则不灵。立中村的山承载了这许多美丽故事,立中村的水亦是非常有灵气的。在郭家冲与立中两个村庄之间,则有一个龙头寺,寺因形名,水因寺灵。故而这龙头寺不仅有黄石、武汉、鄂州等地的香客,还有远在深圳的香客,每年到此闭关静修。在邹氏宗谱有这样一首诗记载对这水的赞颂之词:“惊龙走浪白云乡,惊落风前匹练长”。如此看来这龙头寺之龙大有可能是这惊走白云乡之龙,被一阵悬风吹落变成了一匹白练了。可见这水之神奇是有其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这水流经立中村的古桥边,发生了一个让立中邹氏世世代代流传着的一个故事。当年,邹氏的一位太公外出耕作,晌午时老太婆张氏送茶途中,见有一位儒巾打扮的中年男子坐在桥头,那男客见张氏近前便询径问路,且乞茶解渴,张氏热情指路,并赠茶解渴。正在说话间,邹氏太公从山道而来,问清原委,便大骂张氏不贤,弄得客人进退维谷,好不尴尬。待到骂完了张氏,邹太公复向客人拱手赔礼道歉。道是既有远客到此,应该相迎到家,不该半途赠茶。如此一说,双方相谈甚欢,在邹翁盛情相邀之下,客人便到邹家稍作歇息,便匆匆离去。不料数日,官府传来信息,道是皇上诰命张氏为夫人,而张氏则曰:岂有夫人,而无官人之理?待到官府再报上去,又是一番褒奖,复命邹翁做官。邹翁却是甘守清贫,不愿为官,还未作罢。原来那中年儒生是微服私访的皇帝。此后,这邹氏祠堂多了一块皇上所赐的匾牌。如今这块牌匾已然不知所踪,但热情待客之风,却依然保持在这个古老的村落民风之中了。
      也许,我们行走在山村小道上,还有许多美的发现,也许我们在某个不经意间有着一种新的思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预言着,那肯定是大自然和谐之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完美结合,那肯定是大美至简的又一种兆示。
            
                                                                                                     二0一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2

512

主题

3576

帖子

1941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941

IP属地:江苏省常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常州市 2015-9-4 17: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土民情有风云,
民家多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7

1098

主题

9456

帖子

5151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51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2015-9-6 22: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的美丽,是那样的质朴。而且,其文化的味道,让人回味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318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24-10-4 23: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一下。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