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3
贵宾
   
- 积分
- 675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从老河口市洪山嘴镇的杨华岗村到赵岗村,蜿蜒着9公里的岗地通村公路。靠两条腿,要走3小时,这条路,曾是杨秀英老人与侄女相聚的最大障碍。短短9公里的距离,竟让姑侄俩一年都见不上几面。
如今,一辆“村村通客车”,让杨秀英成了侄女家的“常客”。3元钱,25分钟车程,就能让姑侄俩见面。“如今有了通村客车,我们这些很少出村的老年人,恨不得天天出去转转,这种幸福感,真的特别实在。”8月30日,杨秀英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杨秀英的“幸福”并非个例。全省第五轮“三万”活动开展以来,襄阳市委、市政府把兴办实事作为新一轮“三万”活动重要环节,确定了“村村通客车”一项规定任务和六项创新动作。截至目前,全市农村通客车率由2014年底的89。13%提升到99。11%,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多元化经营,村村通车
8月17日上午9时,在谷城县冷集镇彭家河村的客车电租电约招牌下,3名村民按照招牌上的号码拨通了客运司机王师傅的电话。
10多分钟后,一辆客运面包车驶到了招牌前,很快,面包车便载着这3人离开了。
“为了让近万农民都能坐上‘村村通客车’,我们在11个山区设置了农村客车电租电约招牌。”冷集镇分管“村村通客车”工程项目的副镇长曾韶兵介绍。
电招约租式的农村客运模式,只是全市众多农村客运经营方式中的一种。 按照“城乡一体、区间网络、镇村辐射、布局合理”的发展方向,全市各地建立了以班车客运为基础、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农村客运经营方式,探索了城乡公交开通延长式、农村客运班线开通延伸式、联运式、专线式、电招约租式等农村客运模式,初步形成畅通、安全、高效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
据统计,襄阳全市已新开通城乡公交线路42条,76个相对偏远的村全部开通了电招约租式客车。
枣阳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镇两级循环线”,串联起全市555个村,带动了98%以上的村通客车,另外对其余11个偏远山区村采取包车、电话预约等方式,实现了农村通客车率100%。
襄州区搭建农村“微交通”,将农村客运的始发站统一设置在镇客运站、公交站或长途客运配载点,形成多种客运方式互联互通,所有村达到了“家门口乘车,15分钟之内上街、上学,半小时之内进城”的便捷出行目标。
公司化运作,立足长远
谷城县以国有汽运总公司城市公交为依托,对国省干线公路客流量大、出行需求旺盛、道路设施完备、运行距离适中的村,通过开通城乡公交,延伸现有线路,鼓励公交企业服务农村群众,解决了130个村通客车问题。此外,为方便城市居民下乡游玩,乡村群众进城购物,对南河景区、薤山度假区、五山休闲旅游区通过开通旅游班线,解决了12个村不通客车问题。
今年以来,襄阳全市各地积极探索农村客运经营公司化模式,鼓励支持现有优势道路客运企业、公交客运公司开拓农村客运市场,支持农村客运经营主体整合重组,扩大经营规模。
目前,襄阳各县(市、区)至少建有1家农村客运运输公司。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投入农村客运经营。
老河口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通过市场调配要素资源,鼓励民营企业顺通公司投资农村客运市场,采取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模式,将全市城乡客运班线和公交线路整体转入公司经营,实现交通运输部门一家管理、城乡客运一家经营的格局,扫除了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布局的体制障碍。
全市建立了农村客运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了县、市农村客运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通村客运购车、车辆保险、动态监控以及客运亏损等。整合农村公共服务、扶贫资金以及涉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及安保工程、客运经营给予补贴。
襄州区政府设立了“村村通客车”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对每台新投入的“村村通客车”一次性补助购置费3万元,对每辆客车给予每年1万元的经营补助。
保康县政府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每公里整合配套资金2000元,解决了公路后续养护管理难题。
规范化管理,监管并重
客车通村了,出行便利了。如何管理,才能让“村村通客车”的服务更加规范、价格更加透明、安全更有保障?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规范农村客运价格管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了运价标准,对不同的运输组织方式实行不同的票价。加强农村客运服务质量考核,制定了农村客运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开展农村客运市场专项整治活动。
此外,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各县(市、区)根据地形条件、道路状况、客运需要等因素,配置了适合农村实际的客运车型,所有农村客运车辆喷涂统一标识。针对行驶和途经路面宽度为3。5米单车道四级公路的农村客运班线经营申请,建立了交通、公安、安监等主管部门联合审查机制。对经营不规范、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农村客运主体,实行退出机制。严格落实农村客运主体责任和安全监管责任,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客运和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人,进一步健全“市管、乡包、村落实”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使用GPS定位系统,对农村客运车辆实行动态监控管理。
“1+6”推进,惠及万民
全省第五轮“三万”活动开展以来,襄阳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村村通客车”一项规定任务和六项创新动作皆得到了有效推进。
据统计,今年以来,襄阳全市共筹集“三万”资金15。9亿多元。各地各部门共走访农户4万多户7万多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70万多份,征求群众意见2万多条。共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困难群众5。7万多人,开展“五送”活动7200多场,送去慰问资金及物资折款共计2008万元。
农村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涉农服务事项有序下放,健全完善了农村网格化管理考核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疏挖衬砌渠道3782公里,整治堰塘3678口,整修机井泵站753座,水毁修复266处。强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已有2086个村管护改革到位。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开工饮水安全工程项目182个,解决了19。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体系,明确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流程、责任、资金、设备、机制、考核等。
“四旁”绿化行动进一步深入。今年,襄阳全市完成村庄绿化539个,四旁植树2900万株,乡村道路绿化1800公里。
“两创”活动进一步深化。襄阳全市共评选各级“文明新村”562个,“十星级文明户”35。8多万户,其中,34个村镇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9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