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29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
|
广济印象®佛手山药之文化篇-第二节 广济(武穴市)匡山西游禅宗文化Ⅰ2015-9-17
 第二节 广济(武穴市)匡山西游禅宗文化 农二代生态农庄
一、匡山西游文化来源和禅宗文化的缔结
 广济(武穴市)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天然的生态资源,广阔的山水人烟,这为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任纪善时创作《西游记》提供了重要的人文地貌风光创作背景;境内寺庙林立,僧侣众多,佛法广颂,也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匡山佛教文化背景。匡山西游文化也悠然自生。《西游记》是一部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包含着大量的禅宗思想。禅宗讲究是以禅定为修行方式的,而当时释迦牟尼在提出佛教的基本修行理论中有所谓“八正道”,而这八正道之一的“正定”,说的就是禅定方面的内容。“正定”是佛教对修行者的基本要求,修行者要摄止住自己的心作用,使其“不乱不散”。这是佛弟子在追求涅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禅讲“心性、无与空、立地成佛、修心。”《西游记》中把这些释注得淋漓尽致、蒂结根深,匡山西游和禅宗文化延续到今天,现在我们的常道的“感恩之心、平常之心、幸福快乐之心。”
 匡山顶峰一尖山之下的五峰山脉形如五个手指,吴承恩巧妙的演化为如来佛祖镇压孙悟空的“五行山”。五峰山顶有隋唐时期的五峰禅林、头陀寺,古代寺中的赵老大(寺庙看护)与《西游记》中舍卫国里的赵长者完全一致。山下有个藏秘洞,洞内正上方石头还刻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与《西游记》里花果山水帘洞所描写的一一对应。
 禅宗思想不仅对诗词影响深刻,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最值得一提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下面就谈《西游记》与禅宗: 书中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孙猴子去拜师时,菩提祖师问他姓什么,他回答:“我无性”,按禅宗的说法,无性便是佛性。菩提祖师给猴子取名为“悟空”,并有诗:“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依禅宗看来,人类(或者说宇宙万物)原本就无性,即都具有佛性,只不过还处于“顽空”的状态下而已,要通过“悟”才能明心见性,达到“真空”的境界。禅重在“悟”,而不是整天坐禅念佛。后来菩提祖师背着众人,在半夜三更传法于悟空,这便是禅宗五祖弘忍三更传法于慧能的翻版。
 以前常见“心中有佛”和“佛在心中”的这种说法,但我认为禅宗是主张“心中无佛”的,正如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西游记》也有这样的观点。第十四回开头就诗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既然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二者等同,就不能说“心中有佛”或者“佛在心中”了。而最后也是要达到“无物又无心”的境界才能成佛。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开头也有诗曰:“灵台无物为之清,寂寂全无一念生。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这也是主张心中无物,不生任何念头,如果心中有佛的话,就不能谓之“全无一念生”了。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不拜偶像,《西游记》也有这种观点,依我看孙悟空是能做到心中无佛的,而唐僧却不明白这一点,他是“心中有佛”的典型人物,见到佛像就拜,常不听孙悟空劝告。第六十五回的小雷音寺和第九十一回的金平府元夜观灯遭难就是因为唐僧执着于拜佛所致。
参考文献 朱志勇 吴学书 吴鑫鹏 来源 武穴市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 摄影来源 www.lost-me.com 明月清风荷塘
- 下一章 广济佛国与禅宗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