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龙感湖农场在适应新常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适应新常态,坚持强基础、聚力现代农业;稳增长、壮大工业集群;调结构、力补三产短板;促改革、挖掘发展动力;惠民生、实现造福一方;推进发展方式绿色化,努力把龙感湖建设成为纺织之城、绿电之都、生态之区。 一、强基础,聚力现代农业 农场姓“农”,我们发挥农垦独特优势,以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的要求,引进中信、中粮、华电、大唐等央企和湖北银丰、河南东方今典等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参与我场循环农业和新兴农业开发建设。全力支持神农高科·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龙感湖雷池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引导有序实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正确处理和平衡农场、农工和经营业主三者关系,以资产为媒介构建利益链条和共赢机制。力争年内两个产业园均能实现部分运营。 二是培育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场土地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扶持种养大户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培植设施农业百亩以上、大田种植千亩以上、生猪养殖万头以上的典型;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合作社联合组建区域性公司;扶持种养大户“走出去”,在场外租赁、承包大田地、大水面,实施好农场“走出去”战略;扶持天丰、翔达、力兴、东兴、伟望等农业加工、贸易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新产品,做大规模,做亮品牌,做优市场,做强实力,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三是兴办实事。努力实现“队队通客车”;继续加强基层网格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成芦柴湖5千亩、青泥湖2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开展生产队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推进绿满荆楚行动,见缝插绿,美化家园。 四是加大农业争资立项的力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非常高,要抢抓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项目资金;抢抓中央“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的机遇,继续争取落实种粮农民相关补贴政策;抢抓国家“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范围”等政策机遇,精准实施相关项目。用政策的杠杆撬动现代农业发展。 五是着力推进农场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很多,通过转移农业劳动力,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巩固一、二、四、五分场集中点的建设成果,加大拆迁腾地、村庄集并力度,加大集中点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配套建设力度,打造美丽垦区。精心培育适合于转业转行农工的产业,整合各类惠农资金、项目,把小城镇、集中区建成宜居宜业、产城共建共融的示范,奠定农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迈入小康社会”的基础。 二、稳增长,壮大工业集群 一是要坚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定力。进入新常态,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稳增长是发展的首要实现形式,工业是稳增长的主力,壮大产业集群是我场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培育,园区已形成了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机电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的雏形,现在已经到了培育壮大的关键时期。我们强调要坚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定力,本质上是强调要按规律办事,抢抓机遇,顺势而为。 二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科技支撑。支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共同建立博士工作站和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在产学研项目合作上实现新的突破。支持新能源企业与国外一流公司和科研院所合作,努力抢占新能源技术、装备的制高点,力争大唐风电、华电光伏发电在今年有新举措、新建树。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校企联合,开发新产品、新包装、新营销模式。 三是要狠抓增量提质,在做大做强上发力。通过外抓招商引进企业,内抓创业新办企业,实现工业园区“满园”;通过对现有企业设备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以适应更为严酷的市场竞争。精心组织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定向培育小微企业进规、规上企业上市,力争兆龙、天池、龙门商砼等12家企业进规。培育鲁班、申田、力欧等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确保鲁班成功挂牌;培育汇中、伟达、双迅、东兴、泽鸿等5家“四板”挂牌企业,确保汇中成功挂牌。 四是要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大别山金融工程建设进度,加快大别山基金放大支持企业融资步伐;继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在工行设立龙感湖分支机构的基础上,力争再引进1家股份制银行支行级机构;引进1家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分支机构;力争新建1家要素市场。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搭建政银企长效对接平台。要加快发展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助保贷”、“集合贷”等新型信贷服务。 五是要继续推进“服务企业行动”。按照“先满园,后扩园”的要求,继续实施“腾笼换凤”工程,加大对围而不建项目的劝退力度,依照《工业园区(项目)退出暂行办法》对围墙项目、空巢项目依法有序清理劝退。加大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抓住“电力工程改造年”的有利时机,建成雷池110KV变电站,实现双回路电源,确保工业用电的可靠性。实施工业园区排水管网建设工程和移动、电信、广电等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强化园区要素保障,创新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中介服务相结合的招工服务模式,破解用工难难题。以省、市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平台为依托,组建龙感湖服务企业平台,积极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企业用工、融资对接、企业上市等方面的“点单式”服务。 三、调结构,力补三产短板 第三产业得不到充分发展,不仅使稳增长失去重要一极,而且会制约一、二产业的持续发展。调结构,当务之急是要强力补上三产业这块“短板”。 一是要做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组织开展全区第三产业专项调研,摸清底数、解剖典型、找出问题、研究对策,编制龙感湖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龙感湖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二是要加大创业创新工作力度。第三产业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舞台,它既是一产业农工转业转行的创业平台,也是二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还是城镇化的主要产业载体。要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扶持创新,以创业创新推进我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要加大第三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调整招商引资策略,把城乡综合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招商引资范围。引进实力派“巨头”,结合城镇化以及旧城改造、垦区危改,实施城乡综合开发,通过兴建城市综合体、步行街和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多种形式,快速改变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要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黄冈市龙感湖水韵荷香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新建文化旅游项目;支持久润物流园项目建设;支持天丰、翔达、力兴等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龙感湖“颐乐园”医养结合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程,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 四、促改革,挖掘发展动力 一是要加快推进省级区属“湖北龙感湖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市属“湖北黄冈龙感湖经济开发区”工作进程;着力构建龙感湖农场与黄梅县(小池)建立区域融合发展机制;继续努力“争取省将龙感湖农场纳入革命老区和贫困地位县一级财政管理体制,享受省财政税收增长激励机制的有关政策,协调畅通省对下各项转移支付渠道”;争取落实市“鼓励市区共建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的相关政策;启动“依法有序推进农场集团化经营和经营田市场化运作”改革。 二是要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处财区管”改革;加强办事处财务工作管理,规范办事处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 三是要争取农垦改革试点先行。农垦改革发展已经纳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垦改革纳入并确定为改革重点。我们要积极争取将龙感湖农场列为全国、全省农垦改革试点单位,以抢得先机、争取主动。 五、惠民生,实现造福一方 一是要落实政策托底措施。抢抓国家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的机遇,积极争取设立职能完备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支机构,打通行政渠道,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障标准,落实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衔接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政策。鼓励保障性住房建设消化城镇存量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要实施民生惠民工程。今年,农场将办好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十件实事。继续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继续谋划好一批惠民工程。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设工业园区双语幼儿园,以职业培训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职业教育。要着力推进职工医院改革,实现医院托管经营,建成龙感湖急诊住院大楼。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建成龙感湖文化馆。新建汇中文化体育健身广场和1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切实编制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规划,力争我场全域覆盖。新建通村公路30公里,实现“队队通客车”和区处公交一体化。 三是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加强依法治理,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民生安全。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平安龙感湖”建设,实现处、队“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天网”工程向工业园区延伸,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