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秋雨梧桐99 于 2015-9-22 10:21 编辑
——读赵伟东的散文集《内心的富贵》
捧着这本《内心的富贵》,装帧得很是素洁的封页上,一行墨色朴拙的手书体,古意深深。一如赵伟东的文章,透着一种沉稳、大气,霎时心头漫过一股浓浓的书卷味。
赵伟东,未曾谋面,但极其熟悉的一个名字,一如我熟悉他年少时生活过的地方,虎牙关、关坡以及双喜村里的那座小学校。他从关坡出发,沿着荆襄古道,过汉江,到达长江之畔。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物理意义上的故乡在不断地迁徙,精神上的故乡却始终未曾改变。有人说:怀旧是心间一缕阳光,透过这缕阳光,赵伟东行走在儿时的故乡与父祖世代曾经歌哭生聚的胞衣地之间,悠悠的汉水穿过河南的淅川流经静谧的大柴湖,回望这条母亲河,从双河镇到双河村,一路走来,他穿越过一片民风纯朴而物质贫瘠的土地。
旧年,读过他的另一本集子《文化的背景》,从《关坡小记》、《采石场,让我终身受益的陈年往事》到《车桥的菜地》,从《父亲的海碗》到《想念母亲》,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之上,是什么滋养了一颗涂满墨色的心灵?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是这片散发着亲情,蕴含着历史古韵的土地牵引着他走向了更加宽阔的天地。 在这片天地里,他在文字里行走,在现实中打拼,在内心里思索着。
时下,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似乎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标榜,“富而不贵”成为了这个追求快节奏、高收益、短效应的浮华世界的一种隐疾。行走在赵伟东的文字里,能得到一种心灵的沉淀、回归与反省,譬如这篇《融入月光》——我习惯了享受月夜下的“慢生活”,仿佛由此参透了人生,参悟了天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好地追求生活的质量。试想什么才是生活的“质量”呢?我想这大约应该就是作者追求的那种内心的富贵吧。
阅读与写作是一种共生共息、呼与吸的方式,在赵伟东的文字里你能细细地品味,并获得一种滋养与灵性。阅读来源于内心的宁静,聆听孔子教诲,领悟儒家情怀,让国学的经典漫过心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写作则来自于一种心灵的共鸣与思想的升华,其实,有时候,行走也是一种方式,于是成就了他一篇篇闪烁着思想与智慧光芒的文字,《必读再读读下去》、《笔下难写是武汉》、《文化的力量》、《晨登象山》以及《忆襄阳》和《荆州随想》。
物质在左,精神在右,在喧嚣的尘世里,为子、为夫、为父,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回归书屋的一角,泡一壶清茶,静静地坐下来,听一袭花开的声音,张开一双男人的臂膀,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亦父亦子亦同窗好友的浓浓舔犊之情跃然纸上。从《父母也有“有效期”》到家有《幺妹》,若要说四十是男人的一道坎,转过身,一道厚重的风雨墙挡在了身后,若拿一把尺子量一量,这墙砖的厚度是多少,亲情就有多厚吧。穿行在他的文字里,家和万事兴,诠释着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站在亲情的城墙边,两条平行的铁轨牵引着他的目光。作为一名铁路人,虽然身在机关,但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一线职工,他们或者她们,都成为了他文字里一朵朵思想的火花,散发出或平凡、或精彩、或睿智,抑或发人深省的感悟,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光亮,英雄有英雄的光彩,宛若一列列车的火车始终奔跑着,昂扬向前。
这或许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富贵的源泉之所在。热爱生活,修为修身,敢于担当,有德有识,古训有之: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 格物知致,乃人之正道,这正是此书的精髓之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