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在笔者看来,这真是治理“老油条”的一剂良药。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老油条”,他们在企业、单位待久了,逐渐养成了一些“坏毛病”。比如,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在新员工或年轻员工面前指手画脚,只说不做;消极应付,得过且过,对工作能躲就躲,对责任能推就推;时不时闹情绪,不服从安排,工作纪律涣散等。多数人对这些“老油条”很反感,但往往又拿他们没办法。 尤其在政府部门,一些干部占着茅坑不拉屎,偷懒耍滑,投机取巧,不思进取,不仅自己的工作搞得一塌糊涂,还由于“示范”作用,带坏其他干部,滋生不正之风。很多时候,群众对政府部门不满意,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情形,就是一些“老油条”在作怪。如今,“能上能下”新规明确了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具体情形,明确了调整程序、调整方式,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调整后的使用、复出问题作出规范,打在了一些不严不实干部的“七寸”上。 以前,“老油条”难治,有着多方面因素。从主观上来说,“老油条”曾经也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他们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能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单位有时需要用上这群人;同时,一些“老油条”热衷于巴结领导,或在单位充当老好人,往往占有一席之地。从客观上来讲,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给了“老油条”可乘之机,对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惩处缺少可执行的标准,使“庸者下、劣者汰”难以真正实现。 “能上能下”新规的出台,无疑给了“老油条”当头一棒。一方面,新规明确了干部“下”的6种渠道,其中必须予以调整的10种情形,好几项都是拿“老油条”开刀,这就为“老油条”架起了“高压线”。另一方面,“能上能下”新规实施以后,解决了组织部门“只管进”的局面,使组织部门能更好地从严治吏,有利于铲除“老油条”的生存空间,让不作为、乱作为无立锥之地。 俗话说,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粥。“老油条”破坏了干部队伍形象,折损了政府公信力,对于广大埋头苦干的干部来说,“能上能下”这剂良药来得太及时了。当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希望“能上能下”能真正成为一把悬在干部头上的利剑,让“老油条”无处容身,让有为者安心工作,使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