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中尉
 
- 积分
- 2538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9月23日,日头平西,又到一天当中给鳝鱼喂食的时辰。一叶扁舟穿梭于池塘,郑海良把饲料均匀地投进150个网箱。
看他那身手敏捷的样子,你以为他是健全人吧?不!36岁的他,天生左手残疾。不仅如此,他父亲曾因患小儿麻痹症失去劳动能力,妻子智障,11岁的儿子上小学,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支撑。
他支撑着家,当地党政组织支撑着他。他这12亩鱼池上交给村集体的承包费,在全村330亩养殖水面中是最低的;他养鳝鱼的12万元投资,也是村委会为他担保从银行贷的。今年7月开始的精准扶贫,他家和村里另外54户,被列为扶贫对象。
郑海良家住陈策楼镇最偏远的李家塆村。前些年,他和乡亲们种植水稻、棉花等传统农作物,1亩地一年的收入最高也就1000多元,过着“富不了、饿不死”的日子。
2009年,区林业局科隆苗木公司在该村租赁100亩荒山,生产经营苗木,亩平收入近1万元。村支书郑兴平“近水楼台先得月”,组织7户村民入股,建起苗木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林木等绿色产业。
栽培红叶继木、红叶石兰、金森女贞、樟树、杜英、桂花、栀子花等苗木,市场销路好的年份1亩地收入3万多元。村民们看热了眼,纷纷申请入社。村“两委”因势利导,把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经济能人和贫困农户融合一起,通过土地流转,资源整合,让贫困户变为股东。到今年9月,入社农户70个,苗木基地发展到48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45%。
把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群众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绿色产业扶贫,李家塆村取得了“建强基层组织,发挥能人示范,提高土地产出,引导群众脱贫”的“四赢”效果。
扶贫对象李彩章、陈楚兰,家里有癌症病人。前者通过村委会担保贷款5万元,承包了26亩水面;后者流转2亩土地,既有流转费,又有股份分红,还有在合作社务工的工资。
村支书郑兴平说:“我们村,山栽摇钱树,水汇聚宝盆,全村的贫困户一两年就能铲断穷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