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 用 真 情 连 民 心 ——武穴市余川镇徐冲村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朱志勇
全市“精准扶贫”第一阶段工作已经结束,梳理自己近一个月的驻村工作生活,紧张、忙碌、怜悯、感动、责任……太多太多的话语无以言表,唯有付出真情,才能连通民心,现汇聚成三个关键词:
“西游文化”续前缘 到徐冲村任第一书记,纯属机缘巧合。得到消息时,我还在省委党校参加全省理论骨干研修班学习。直到8月4日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动员大会召开,我才知道自己被派往余川镇徐冲村,心中不禁暗暗窃喜! 徐冲村——对于我既熟悉又亲切。2013年开展群众路线活动调研时,我有幸陪同宣传部领导到徐冲村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过。虽然该村属于重点贫困村,但是这两年市里发展旅游业,红色旅游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 作为匡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徐冲、余冲、王冲、青蒿、太平桥、桃树岭等等村庄,就像一颗颗绿宝石,被玉带般的旅游路一线串起。特别是,这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西游记》文化,爬山涉水、攀岩探洞、踏石读碑,几乎把各个村子与《西游记》相关的原型景点搜罗了个遍。每到一个地方,我就把记者的镜头对准哪里,西游文化也就渗透到了哪里。“东狱庙、通天河、碧波潭、仙人桥、藏秘洞、西来古寺……”成了“匡山西游”的代名词。 8月10日上午,村组干部见面会召开,原本是徐冲本村7人参加的碰头会,不料挤满了一屋子人。青蒿村的董书记来了,余冲村的周书记来了,王冲村的李书记来了,太平桥村的刘书记、桃树岭的冯书记、梅宕村的梅书记都来了…… “朱书记!匡山西游现在很火,王冲村的通天河景区门楼马上落成了,碧波潭的游客栈道也快修好了,你一定要去看看!” “余冲村的长溪岭景色迷人,最近有几个老板准备来开发,朱书记,你帮忙策划一下吧?!” “朱书记!太平桥的西来古寺在电视台报道后,每天游客不断,就是进村的公路窄了,还有好几个景点没通车,你看能不能跟上级反映下?” “……朱书记……” 一个小型的工作见面会,持续了4个小时,大家热情高涨,发展旅游走致富路,成了村干部们的一致共识。 “旅游扶贫”此时已经在我脑海生根,继续深挖西游文化资源,谋划、打造一批旅游项目,将是我今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基调”。 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自我造血”,有了产业的支撑,农民的收入才能有保障,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做自己的“救世主” 徐冲村既是贫困村,又是库区移民村。全村总人口775人,204户,10个自然垸,5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75亩,山林面积2760亩。2014年人均纯收入3300元,其中35%的农户人均年收入低于2736元。
经了解,主要贫困原因有三点:一是村集体无任何兴办企业与经营性收入。二是青壮年主劳动力少、务工技能低,老人、妇女、儿童基本留守家中。三是村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五保、低保、肢残、智障偏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根据市、镇两级工作部署,到徐冲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调查。按照分工,我负责走访一、二组共26户在册贫困户。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户主叫朱国民,他本人在江苏打零工,女主人叫周巧萍。调查组还没到家门口,她就和70多岁的公公、三个孩子早早地等在田头边。我们走近一看,这家5口人没有一个衣着整齐。 “朱书记!早就听说你要来,我这一家该怎么过,能不能帮我们想想法儿!?”“你看看我这三间土砖屋,前年由于电线老化起火,右边一间已经坍塌,左边两间一到下雨,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女主人红着眼睛说。 走进她的卧室,床上铺的是破烂、发黑的棉絮和打了好几层补丁的床单。抬头看看房顶,烈日透过瓦片和轻薄的木楼板直射下来,正好照在女主人的脸上。忍了好久好久的泪水开始在我的眼眶里打转…… 30年前,我的家庭与她们家何其相似?也是三间破旧、漏雨的土砖房,四个子女读书,吃上顿、愁下顿,母亲逢人就哭诉家贫日子苦。没想到这样的家庭,30年后依然鲜活的存在! 女主人哽咽地说,朱书记你再看看我的楼上吧。接着她端来一张木梯,我跟随她爬上了二楼。站在摇摇欲坠的薄板上,眼前是两排提桶脚盆,女主人告诉我,这是下雨天用来接漏的。她说,最怕的是大雪和暴雨天,如果房子再倒了我们到哪里去安身? 随同的杨金德书记介绍,这户人家确实困难,三个子女读书,家庭生活入不敷出。前年村里给他们家申报了低保,后来根据政策规定,家里主劳动力没有丧失,所以低保又被核销。 走出这户家门,我的心情无比沉重。临别时,我送给女主人三句话:一是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能垮;二是要教育好三个子女,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三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奋斗,做自己的“救世主”。 女主人拉着我的手,激动地久久不肯松开……
保持三颗“平常心” 徐冲村在册贫困户66户,贫困人口205人。听说上级派来了专管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加上几天的入户调查,村民们情绪开始激动起来,纷纷要求纳入扶贫对象。 村支书杨金德始料不及,“我在徐冲干了30年,书记当了15年,以往淳朴的民风灰飞烟灭,你攀我比,有人甚至传言每个贫困户政府将扶持资金10000元!” 从未有过农村工作经验的我,更是有点措手不及。如何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成了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道“坎”。 8月18日,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召开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村组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计40余人参会。为充分发扬民主,先由各小组推荐对象户,再经过名单汇总和代表票决,最后评出77户,197人。 原以为这次的评议结果应该是符合民意、铁板钉钉的,但事实绝非如此。 随着入围贫困户名单的公示,整个徐冲村炸开了锅。有上门哭闹的、替别人说情的、打电话投诉的,更有甚者,竟然撕毁公示名单以表泄愤…… 在一周的公示期内,仅我接待的申诉村民不下20人。有位78岁的老人,找到我,“朱书记!我自小父母双亡,吃苦劳累一辈子,没有得到政府任何照顾,这次你一定要考虑考虑我!” 经过侧面打听,这户人家的儿子办了个养猪场,前两年经营不善亏了本,媳妇有精神障碍,两个孙儿在外打工。但上级文件明确规定,有产业的一律不纳入扶贫对象。 我只好再次上门,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老人家,国家照顾是暂时的,家庭困难也是暂时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9月7日,村里第二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上杨书记再次重申了“八进、十三出”的精准识别标准。副主任徐贵生宣读了上级“关于五保、低保无条件纳入贫困户的补充规定”。 在即将进行的投票表决前,我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3岁没有父亲,10岁抱养他人,17岁入伍参军,29岁转业进城,39岁下乡扶贫…… 忆苦思甜,我讲了三句话:一是要有廉耻之心,靠双手勤劳致富光荣;二是要有恻隐之心,同情弱者不相互攀比;三是要有感恩之心,珍惜美好生活讲奉献。 话音刚落,一位叫卢仲明的老人抢先发言,“朱书记,村里比我困难的大有人在,我们全家手脚健全,又是大家选出的代表,我主动退出!” 一个半小时的代表会,最终评出贫困户47户,贫困人口115人,比原在册户数减少19户,人口减少90人,精准识别后实现了“双降”。 “精准识别工作”,是一种贴地的行走,一次心灵的赶考,一场民情的测试!
作者︱朱志勇 市委宣传部理论科长,派驻余川镇徐冲村第一书记 图片︱刘 飞 张 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