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0755|回复: 10

关于黄冈城区人口变动及人口导入问题的思考

[复制链接]
来自
内蒙
精华
1

642

主题

2113

帖子

256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560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内蒙古包头市

发表于 内蒙古包头市 2015-10-2 15: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随着“双强双兴”的不断推进,黄冈各县市(区)城区常住人口稳步增长,城镇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投资、城镇化率实现“五连增”和“五年全省前列”,黄冈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然而,黄冈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如何?主要靠什么吸引外来人口?黄冈主城区城镇化发展在全市的龙头作用是否明显?这些问题值得深思。本文以黄冈城区为例,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力求还原近5年来黄冈主城区人口变动轨迹,找准阻碍主城区吸引人口的症结所在,分析今后发展的机遇,并探讨黄冈主城区下步吸引外来人口的策略,为促进黄冈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言献策。
  一、黄冈城区[1]人口变动情况
  近年来,黄冈城区建设成果明显,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已初具中等城市规模。但是如果将黄冈主城区作为黄冈的龙头目标来定位,黄冈主城区仍然偏小,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仍较少,人的城镇化水平不高。
  1、人口变动情况
  从户籍人口看:2014年黄冈城区户籍人口35.1万人,较2010年下降3.9%。其中,主城区(四个街道办)户籍人口23.4万,较2010年减少7271人。据调查,户籍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有:(1)户口专项清理整顿行动。包括清理空挂户、虚拟户口、常住人口死亡未销户的户口、双重户口等;(2)学生户籍迁移制度发生变化。主要针对大中专学生,户口不随读书迁入;(3)户籍管理新政。有户无人的,要求将户口迁走。从常住人口看:2014年黄冈城区常住人口37.22万人,较2010年增长1.48%,增幅较小。其中,主城区2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5万人;从年末现有人口看:2014年年末黄冈城区现有人口39.1万人,较2010年增加2300人,增长0.6%;从短期流动人口来看:2014年,黄冈主城区人口净流入54801人,较2010年增加22713人,2010至2014年年均人口短期净流入44000人。从城区街道人口分布看:2010至2014年,人口净增加的有赤壁街道和黄州经济开发区。其中,赤壁街道是吸引人口流入的主要区域,年均净流入39252人,年均增长17.5%;禹王街道年均净流出1865人,年均增长160%,并且呈加速态势。
  综上所述,黄冈主城区户籍人口数呈下降趋势,常住人口和短期流入人口呈增加趋势。黄冈主城区已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集聚地,短期人口流入大于流出,常住人口平稳增长,说明黄冈主城区吸纳人口的优势正在形成。
  2、人口结构情况
  从受教育程度看:2010年黄冈主城区有7844人没有接受学校教育,占常住人口的3.8%;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数为15.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4.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5%。其中,本科文化程度有14278人,占常住人口的6.9%,研究生学历841人,占常住人口的0.4%;从从业人员情况看:近5年黄冈从业人员呈稳步增长态势。2014年末,黄冈主城区从业人数22.53万人,较2010年增长6.8%。其中规模以上产业工人2.5万人,较2010年增长13.8%;从年龄分组看:呈“中间大、两头小”格局,并且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35岁以下的人口数及人口占比数在逐年减少,60岁以上人口数及人口占比数上升趋势明显。
  3、黄冈城区人口密度情况
  人口分布不均,呈圈层分布,内密外疏。老城区和开发区的人口密度较大,且上升趋势明显;城乡结合部人口密度缓慢增长;乡镇人口密度在下降。2014年老城区人口密度7342人/平方公里;开发区人口密度3583人/平方公里;城乡结合部人口密度788人/平方公里;乡村人口密度441人/平方公里。此外,主城区密度分化严重,一字门社区人口密度最高[2],接近7.9万人/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和城北区域相对较低,人口密度不到0.1万人/平方公里。
  2014年黄冈主城区(四个街道办)建成区面积52.22平方公里,较2010年增长73.9%,较2000年增长118%。近15年,黄冈主城区面积在不断扩张,特别是城东新区新建面积25平方公里,目前吸纳人口处于空白状态,为黄冈主城区增加常住人口留下了巨大空间,是奠定城区龙头地位的重要基础。
  二、黄冈主城区与部分县市城区人口规模比较
  1.黄冈主城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更大。2010年至2014年黄冈10个县市区中,城关主城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低于10万的有3个县市,分别为团风、英山和黄梅;城关主城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均高于15万的有4个县市,分别为黄州、麻城、浠水和武穴。其中,黄冈主城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最多,2014年黄冈主城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分别为27.01万和23.39万,分别比城区人口总量第二位的麻城多出6.55万人和3.04万人。黄冈主城区在全市10个县市区的城区中,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均处于龙头地位。
  2.黄冈主城区常住人口增长趋势更明显。2010至2014年,黄冈城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2%,分别比麻城、武穴、浠水高出1.1、2.1和2.3个百分点。
  3.近5年黄冈城区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其他县市。2014年黄州区城镇化率为75.6%,居全省参与考核的县市之首,高于第二位武穴26.3个百分点,高于末位团风近4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5个百分点。从2010年至2014年,黄州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虽然增幅趋稳,但是仍然存在提升空间。
  三、城区吸纳人口的主要途径
  (一)教育吸纳外来人口情况
  近15年来,黄冈城区中专及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呈先增后减态势。2014年黄冈中等专业学校及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合计64091人,比2010年减少34988人,比2000年增加7479人。其中,高等学校学生数稳步增长,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逐年减少。2014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6365人,较2010年增长331人,较2000年增长32077人;2014年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7726人,较2010年减少35319人,较2000年减少24598人。
  在城区常住人口构成中,学生人数占比由2000年的27%提高到2010年40%,到2014年占比下降为24%。
  (二)二、三产业吸纳人口情况
  黄冈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及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均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较第二产业更多,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增势较三产业略显更强。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4年黄冈城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56万人,较2010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2万人,较2010年增长1.14万人,增长12.4%。2014年黄冈城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46.87%,较2010年提高2.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40.83%,较2010年提高2.61个百分点。城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区的主要产业。
  综上所述,近5年黄冈城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方面的增势旗鼓相当,二产业略胜一筹。这与黄冈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较为明显有关,下一步要在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增强第二产业带动就业的势头。
  (三)宜居环境人口吸纳情况
  从国内外城市人口增加的途径看,宜居是城市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养老、休闲都是宜居内容之一。黄冈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招商引资、城市扩张以工业为主,从经济增量考虑的多,从人口增量考虑的少,对城市功能定位考虑偏窄,对宜居城市的概念、增加城区人口的重要性,以及城市通道建设认识不足,行动不力。黄冈曾被评价为全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但我们显然对此准备不足,没有相应的措施条件来放大这一金子招牌。以碧桂园、省联投、白潭湖为代表的宜居建设才刚刚开始,目前聚集人口数近乎于零。
  四、黄冈城区人口集聚程度不高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双强双兴”的大力推进,黄冈主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呈现出一定幅度的增长,城镇化率也有所提高。然而,主城区人口增长不快及城市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产业吸引外来人口的支撑作用不强;教育吸纳效应没有放大;宜居建设还有差距;体制机制不完善;城区规划不科学等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优、特色不明显
  1、产业发展乏力。一是产业集聚度不高。2010、2011年,黄冈城区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较为集中、发展较快,但2012年至2014年,第二产业发展偏慢,这三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低2.1个百分点。黄冈城区二、三产业集聚度几乎与全省(包括农村)平均水平相当,产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二是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城区主导产业不明显,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省以上名优产品极为稀少,经济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
  2、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黄冈城区的教育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是城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所在,然而相关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发展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带动消费和吸引第三产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力度不大,对因子女接受教育和宜居环境较好而常住于此的外来人群吸引力不强。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
  1、外来人口落户阻力依然存在。一是多数社区对外来人口落户的积极性不高。公安部门接受外来人口落户需要社区开具接受证明,然而,城区不少社区鉴于综治、计生、社保等管理和考核工作,不愿接受没有关系或者不熟悉的外来人口落户;二是户籍制度限制了外来常住人口享受城镇居民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特别是公办教育福利等方面的权力,阻碍了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
  2、外来人口落户成本较大。随着城区的快速发展,城区外来人口就业的途径还不多,城区房租价、房价上升,以及物价上涨,增加了外来人口的居住成本,阻碍了技能较少、收入较低的外来人口落户或常住于此。
  3、城镇化建设缺乏权威统筹部门。目前,黄冈住建、规划、园林、房管、城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呈分离状态,6部门对口省一个住建厅,导致缺乏权威统筹部门对城市发展作出科学部署和合理规划。城镇化建设相关部门权力分散,导致上下不对口、职能不对等、行政成本过大、决策周期过长等阻碍城市发展的现象产生。
  (三)城区规划引领性不强
  1、空间结构不合理。黄冈城区城市建设和空间利用粗放、低效,没有按照科学规划落实到位。主要表现为:黄冈新老城区还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行业分布散乱,工业、商业、居住区相互穿插;城区道路过窄,出口偏少;城区居住小区“见缝插针”,规模小、配置低、容积率高;城区被部分群众戏谑为“工业园区围城、收费站锁城、汽车4S店乱城”的三城之城。离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宜居之城还相当遥远。
  2、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一是城区道路管网建设规划滞后。主要表现为开挖多,雨大积水多;路口红绿灯设置多等。二是垃圾的回收与处理、排水、绿化、停车等基础设施不太完善。三是城区公交系统发展滞后。班次少、路线短、早晚班时间设置不合理。四是新城区与生活相关的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全,生活不便利。
  3、市县区间交通不畅。目前,黄冈城区与周边市州的交通网络较为便利,而与市内各县市区的交通不畅,导致县市区到黄冈城区交通不便,流动成本增加,这不仅不利于各县市区的人口流入,反而有利于黄冈城区人口向更具有竞争力的城市流出。
  (四)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1、城区用地结构不合理。黄冈建成区52平方公里,按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规模,现有人口远远不够。城区用地存在第二、三产业用地比例不协调的现象,工业用地比例略微偏高。按照国家标准,工业用地比例在15%至30%之间较为适宜,目前黄冈的工业用地比例为27%,接近国家标准范围上限,商业服务比例为7.53%,相比工业用地占比较低。
  2、存在土地浪费现象。近年来,黄冈城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大量圈占土地为代价的用地外延扩张,使经济开发区、城东新区、禹王工业园等新城区出现,在一部分土地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时,更多的是大量的土地被浪费、闲置。不少企业靠招商引资政策得到廉价土地后,只顾圈地融资而忽略产业发展,导致城区人口密度不高。
  五、加快黄冈发展的建议
  加快黄冈建设,必须以《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为行动指南,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保障,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突出发展重点。结合黄冈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下一步黄冈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两件事:一是靠产业发展和宜居环境吸引人;二是靠制度保障留住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内蒙
精华
1

642

主题

2113

帖子

256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560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内蒙古包头市

 楼主| 发表于 内蒙古包头市 2015-10-2 15: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拓展优势空间,做强产业基础
  1、强化教育优势,以品牌吸引人。一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对于公办学校,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师资结构,提高科研水平;对于民办学校和培训行业,要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创教育品牌吸引人。以黄冈中学为重点,打造“985高校”优质生源品牌基地;以黄冈师院为重点,打造鄂东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品牌;以黄冈中职教育集团为重点,重振黄冈中等专业职业教育雄风;以黄冈密卷为重点,做大做强黄冈教育产业。通过教育的辐射效应,吸引大批学子来黄冈成长、提高。
  2、以武汉开发区托管为契机,推动黄冈二产业转型升级。 禹王工业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的要求,加大对“外资企业、知名企业、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四大群体的招商,规划建设成以新型材料、汽车配件、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为主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17.9平方公里,预计吸纳就业3万人左右。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借助转方式、调结构,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以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互联网相关服务、电子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凸显第三产业带动黄冈“双强双兴”新引擎作用。
  (二)坚持统筹兼顾,打造长江沿岸宜居城市
  1、高筑投资绿色门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围绕“四个大别山”建设,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环境治理理念,明确权责利,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一要高筑绿色门槛。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三同时”等环境保护制度,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有效整合遗爱湖、东坡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人文、宜居氛围。三是探索统筹推进生态环保联动机制,积极探索环境资源性产品价格联动机制。四是对城区主要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作出科学部署。加强对水、植被、森林的保护和修复,逐步改善长河、白潭湖、遗爱湖等水资源环境。
  2、实施“五个统筹”工程,完善宜居功能布局。统筹加强与周边大中城市和县市区的协作对接,实现集约、联动、互补发展。建设便捷的城市快速通道,增加城市道路出口。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动工业园区、商业、办公、居住、生态空间与交通站点的合理布局与综合利用开发;统筹推进城东新区和市区一体化建设、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城市功能区改造,以及中心城区功能升级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统筹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以及海绵城市、管廊城市建设试点,提高城市现代化品质。
  (三)全面深化改革,建成特色彰显的开放城市
  1、深化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未能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通过实施优化社区管理,坚决予以落户。对新落户人口,实现基本公务服务全覆盖;二是社会服务改革。实现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均等化,对新进人口一视同仁对待,并多听取意见和建议;三是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变多部门管理为一个部门统筹,以提高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城市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通过制订相关政策吸引人才、资金、技术进入城市关键环节,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2、科学规划,敞开发展大门。一是合理引导行业分布,进一步规范各类园区建设,加快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配套设施,逐步改善黄冈城区行业分布散乱的局面。二是减少城区公路收费关卡。通过买断经营权等方式撤销或减少城区收费关卡,打开锁城门锁,降低居民交通成本。三是改善交通环境。加大市内交通设施投入力度,健全各县市区到黄冈的交通网络;拓宽城区道路,特别是主要干道的路面宽度;合理设置红绿灯,相应增加重点地段的出口数。
  3、恰当制定城区人口增长目标。黄冈建成区面积远期目标以70平方公里为宜,即现有建成区52平方公里和禹王工业园规划19.7平方公里。按照每一平方公里容纳一万人左右的中小城市标准,预计2020年城区常住人口40万,2030年45万人,2050年60万人,城区远景以70平方公里、60万人较为合理。将黄冈建成特色明显、人口适中、生态宜居的城市。同时,用好现有城市建成区,不盲目进行外延扩张,而在城市功能内涵上下功夫,在生产、生活、交通便捷上做文章,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出真招,在养老、养生上辟蹊径,积极创建华中独居魅力的开放型城市。
  (四)加强新区建设,科学界定城东新区功能
  用好城东新区,对黄冈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科学界定城东新区功能定位,不能走“见缝插针”的建设思路。城东新区宜形成三个大的组团:宜居组团、现代服务业组团、文化旅游组团。宜居组团以新型养老、养生为目标人群,按照近期5平方公里、远期10平方公里的规划宜居组团区域面积,预计可聚集5至10万人;现代服务业组团以电子商务、大学城、软件技术、金融业等为核心,预计吸纳3至5万人进驻;文化旅游组团以白潭湖、长河、恒天文化城为中心,以点带面,建成文化旅游长廊,预计吸纳就业1至2万人。将城东新区建设成为具有“产业支撑、功能配套”的创业新城,适宜人类居住的宜居、宜人新城,进而扩大城市容积,提升城市品位。
  (五)加快资源整合,高起点谋划黄团浠一体化
  作为城市外延扩张,黄州、团风、浠水地域、交通、经济相融相通已成为发展趋势,三地具有优势互补的资源环境,应尽早启动黄州、团风、浠水一体化建设。黄团浠一体化以“三点一线”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以线相连,高起点规划。“三点”:黄冈城区、团风县团风镇、浠水县巴河镇;“一线”:江北公路。黄冈城区环境优越,宜以居住、教育、现代服务业为功能进行扩张。团风镇交通便利,对接武汉阳逻和武汉新港,具有较强的重工业基础,宜以钢构、建材产业为主,形成钢构、建材产品集散地,辐射长江中下游。充分利用武汉新港团风基地发展外向型物流经济。浠水县巴河镇,位于巴河、长江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宜建成粮油加工、轻纺、农业服务业等集中区。黄州、团风、巴河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融的组团。黄团浠一体化的关键是交通通道和产业布局,要各有特色和重点,不能雷同。通过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人口,凸显区域发展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9

主题

2892

帖子

4010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10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5-10-2 20: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穿了,就是给一个吸引和留住外来人口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4

主题

3753

帖子

6242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242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10-2 20: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得还算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445

主题

4046

帖子

5965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5965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5-10-4 17: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州差工一万人,怎么办
中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112

主题

2426

帖子

3486

积分

贵宾

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只兔子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486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5-10-5 19: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家六口人,户口全部在老家浠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112

主题

2426

帖子

3486

积分

贵宾

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只兔子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486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5-10-5 19: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年巴河移民几万人到黄州,基本上户口都在老家,都没动,为什么呢?因为黄州户籍没什么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317

主题

7934

帖子

966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9669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5-10-6 00: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华似水. 发表于 2015-10-5 19:33
这几年巴河移民几万人到黄州,基本上户口都在老家,都没动,为什么呢?因为黄州户籍没什么用啊! ...

以后就不要有什么户籍了,只要身份证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4

主题

637

帖子

113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131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5-10-7 08: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安部门接受外来人口落户需要社区开具接受证明,然而,城区不少社区鉴于综治、计生、社保等管理和考核工作,不愿接受没有关系或者不熟悉的外来人口落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9

主题

2892

帖子

4010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10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10-7 09: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口这东西,说有用也有用,说无用也无用。孩子上学,划片就近入学的时候,非常管用。至少你是那一片的,学校就没有理由拒收。
外地人,尤其是农村人进城,在很大程度上为的是让孩子有一个较好的学些环境。所谓“孟母三迁”。否则,人家背井离乡的来你这儿做什么!
所以,黄州这地方要想发展,人口的增加是必须的。儿放开户籍,又是人口增加的必要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