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欢乐襄阳”150场惠民演出中,有15场是音乐专场,由我市一帮年轻音乐人组成的团队承办。10月10日晚,由恒星音乐团队打造的全城巡回音乐会在岘山文化广场举办首场演出。 东汉末年至魏晋,襄阳是全国学术中心、文化高地;唐元和年间,是全国4个人口达10万户以上的州治所之一;明清时代“千帆所聚,万商云集”。著名史学家严耕望称,“繁华800年,犹先秦之邯郸,明清之秦淮。” 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夺目光芒。 2013年,襄阳入围全国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承担起在全国和全省先行一步、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引领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覆盖:形成“15分钟”文化圈 文化建设的关键在投入,核心是项目。襄阳设立1100万元的文化惠民资金。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由创建前的人均每年1元增加为人均每年3元;经费总量由600万元增加到1800万元。 两年来,襄阳投入15亿元,撬动县、乡政府及社会资金40多亿元,新建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美术馆和市博物馆等一批精品文化设施。新建县级文化场馆14所,改扩建县级文化场馆6所;100%的村(社区)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市2732个村(社区)建成配套的文化活动室,形成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文化圈。 为了让更多老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襄阳先后将工人文化宫、科技馆、高等院校图书馆、音乐厅等与市级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博物馆进行资源整合,全部免费开放。 高效能:服务供给品质化 小品、戏曲、音乐会……“欢乐襄阳”文化惠民演出自9月启动以来,先后在襄阳剧院、市区广场、社区等地陆续推出,场场爆满。 市民王国林是个老戏迷,目前他已经追了22场演出,甚至专程跑10公里去看戏。“看戏不要钱,这才是真正的惠民工程。”他乐呵呵地说。 今年,市政府用75万元文化惠民资金,购买150场“欢乐襄阳”文化惠民演出,引导52个社团组织参与竞争,6个中标的承接主体动员35家企业参加演出,撬动180万社会资金,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演出水平。 采取“市场搭台、文化唱戏”的形式,今年我市已举办“好戏大家看”文化演出12场、送戏下乡1208场、放映公益电影2.1万场。 市文体新广局组织创作完成的相声《山水襄阳》、现代豫剧小戏《看孙孙》、现代大型豫剧《亲爹亲娘》、新编历史豫剧《天下第一颠》、大型音舞诗画《踏歌襄阳》等文化精品,丰富了市民生活,有的还在省内、国内产生一定影响。《亲爹亲娘》荣获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剧目奖、入选为第二届湖北艺术节惠民展演优秀剧目,《踏歌襄阳》获得湖北舞蹈“金凤奖”。 唐城、汉城等文化产业园,常年免费向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开放。今年1至10月,仅唐城就向5万余人免费开放,免除门票费用近300万元。 新探索:搭起永不落幕的舞台 如何保障文化资源均等分配、可持续发展?襄阳的做法是:创新服务方式,破解难题,优化资源配置。 从房地产开发费用中征收1%的公共文化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仅此一项,全市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平均每年增加3000万元以上。襄阳还探索了政府、法人组织、社会团体“三驾马车”联动服务机制,通过项目承接、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60亿元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 襄阳联合湖南省岳阳市、江西省新余市共同组建湘鄂赣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区域文化联盟,从2014年5月至今已举办群众文化演出、书画展演、文化研讨、交流学习等多项活动。襄阳还联合汉江流域13个城市组建汉水文化联盟。“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参与,让广大群众成为主角和受益者,是襄阳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点。”据市文体新广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玉清介绍,目前,襄阳基本实现“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档”。今后,将围绕“服务多元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强力完善、发展这一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