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3
版主
   
- 积分
- 170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本帖最后由 龚举国 于 2015-11-7 18:04 编辑
电子文学作品能引起轰动效应吗?
以本作者的视野看,起码至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作品。
这就让人们不得不借助日渐衰落但毕竟还称得上是主流媒体的纸质媒介上来谈这个问题。
就作者可以当做素材的范文研究的,莫过于作者和同县的一位同仁前后发表在《湖北日报》的两篇报告文学,它们中的一篇是报告当年粮食企业改革的《今年利润7万3》,一篇是报告《老兵徐永甲新传》的护林员的事迹,遑论他们的艺术成果等级若何,但当时以至于近30年来,健在的人们对它们记忆犹新,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感悟:文学要有自己的足迹,还是应该融进社会,去书写那怕仅仅是一个时期的人们应该“构同”的问题,否则,无病呻吟或小病大呼,效果寥寥……
一个时代能够创作出茅盾定义的“历史地反映运动与社会的靓点进而反映社会本质运动规律”的顶级小说毕竟是有限的,与我市狭窄的区域社会运作信息配偶,出现这种高档次作品的机会可能更是渺茫,这就给在这个时代思索并对文学略有欣赏和品介渴望的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们到哪里去挖掘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并进而奉献给社会而且还能略略的引起一下人们的思维轰动呢?
它应该是一个时期的作家(者)不可推却的责任,作家(者)没有理由不对这个命题进行一定深度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