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昨日在市商务局采访时了解到,“十二五”的5年间,全市进出口累计总额预计达到80.98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达10.94亿美元,比“十一五”增长76.2%;出口额达70.04亿美元,比“十一五”增长298.79%,年均增幅27.1%,在全省排名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从茶叶到装备制造,从东盟到欧盟,从北美到南美,从非洲到澳洲,与全世界做生意的襄阳人,把襄阳的产品送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也把世界各地的产品带到襄阳人身边。 目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全国外贸保持中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但我市外贸仍保持较高增长态势,预计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22.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可达20亿美元,增长15%。 “这5年是我市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商务局局长罗毓然介绍,总体而言,我市外贸呈现三个明显变化: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优化、出口效益大幅提升。 出口规模扩大。我市外贸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经历了从1988年到2012年的24年;突破20亿美元,仅用了2013年到2015年的3年时间。 产品结构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在实现税收、创造附加值等方面优势明显。预计到“十二五”末,一般贸易出口额为17.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7%左右。出口产品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产品的转变,由主要出口纺织品、服装和化工初加工产品逐步调整为主要出口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代表的机电产品、以 为代表的医药化工产品、以食用菌为代表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其中,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出口额从“十一五”末的0.6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1.5亿美元,成为我市出口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10年的0.1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0.65亿美元,增长4.7倍。 出口效益大幅提升。外贸出口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出口增长迅速。以机电产品为例,2010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9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5.6%;201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预计突破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0%以上。 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迅速,预计今年可达到1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5.6%提高到70%左右。 出口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我市先后入选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省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药材出口基地、省级食用菌出口安全示范区、省级果品出口安全示范区等5个国家、省级出口基地(示范区)。 国际市场格局进一步优化。到“十二五”末,与我市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170多个,较“十一五”末增加60多个,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2014年,我市与“一带一路”53个国家发生贸易往来,进出口总额达8.78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4.7%。其中,出口额为8.3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