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聊武汉
在东湖社区扎根九年了,做过几个版的版主,但总觉得少点什么。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现在又切切实实每天在建设着现实中的大武汉,看着武汉的发展,每天不一样的变化,个人也经历了对武汉这座城市认知的不断进化。从求学到工作,从漂泊到安定,东湖社区陪伴了这一路的成长,也经历过一些事情。艾尔顿想,在东湖这些年,一直感觉少了的那一块,应该就是用某种方式,把朋友们对大武汉的感情,在精神层面更好的联接起来。所以,打算今天开始,就开一个小专栏,用只言片语的方式,跟大家闲聊一下,就叫“聊聊大武汉”。每次想哪算哪无所谓,写多写少看心情。看看有没有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看看坚持一下会成什么样子,也欢迎大家参与进来。
书架上的武汉
今天就聊聊艾尔顿书架上的武汉。 06年偶然间,艾尔顿发现了“中部崛起”版,第一次发现爱家乡的人群在这里有了乐园,于是第一次在东湖社区注册了。那时的中部版,风起云涌,高手云集,每天有价值的信息量很大,每天上来逛一逛,能吸收不少干货。虽说爱家乡,但艾尔顿属于后知后觉型,正如在武汉多年还很多地方搞不清东南西北,爱武汉,一直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直到东湖社区的出现。慢慢地,这份爱开始走上了正轨。 投缘的人,交流起来,只言片语,即可心领神会。一群热爱湖北、热爱武汉的朋友们在东湖聚起来也一样。从一点点蛛丝马迹中,经济的、文化的,当前的、未来的,宏观的、微观的,我循着那一条条的线索,慢慢摸索出了我所爱家乡的全貌。也许距离全貌还差很远,但轮廓依然成形了。渐渐地,我也养成了一个系统的搜集武汉书籍等各种文献资料的习惯,从《武汉往事》到《武汉通史》,慢慢地两层书架集满了有关武汉的书籍,闲暇时来翻一翻,成为一大乐事。 说点小故事。 工作之后,经济条件好一些了,买书不再像学生时代那么抠抠巴巴地反复权衡,基本看到有关武汉的有点特色的书,都会入手。但是,总觉得杂乱无章,少根头绪,直到一天,我发现了《武汉通史》。 说来全是偶然。记得没错的话应当是08年,当时还飘在海外工作,供职于一所条件还不错的大学。对爱书的我来说,没事儿去图书馆晃晃是常事。正好学校中央图书馆旁边有一座专门的中文图书馆,看完专业书籍,回办公室都会路过中文图书馆,经常会进去溜达一圈。那天正转到中国地方史的书架,发现书架顶层多来一排蓝色的精装书,定睛一看,眼前一亮,《武汉通史》全套10册。抽出几本翻翻,从先秦讲到晚清,从民国讲到共和国,当下就爱不释手了。那个下午也没回去工作,就坐图书馆了。接下来就是到处找哪里有卖。售价人民币680元,还可以接受,比起海外动辄上百刀的外文书,很划算了,而且内容这么有价值。可怎么找也找不到,难道是限量版的?幸亏有个好朋友帮忙弄到了一套。到手翻开,“十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彰显了此书的份量。现在,这套《武汉通史》摆在了我书架最顺手的位置,必不会受委屈。我想,这么珍贵的书,若成为了陈列柜里花瓶般的摆设,岂不可惜! 还有一点小感悟的是,在海外的图书馆,我居然找到了咱们武汉的《江汉大学学报》,翻开目录,即看到一个专栏——“武汉研究”。这很让人激动,同时,我也很感慨,海外发达国家,对于文化的保护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换做中国的其它城市,那些大学的图书馆,会订阅《江汉大学学报》这样连北图核心都不是的期刊吗?值得我们反思!武汉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回归国内城市第一集团,而我们地方文化保护工作,是不是也应该来一个跨越式发展呢? 不知不觉聊了不少了,望着我书架上的这两层,艾尔顿在想,在“大武汉”版网友的家里,应该也有不少类似的摆设吧。“书架上的武汉”,不仅仅承载着你我对家乡的热爱,也记录着武汉经济发展的点滴,肩负着武汉文化传承的使命。大武汉情结,越来越多地从现实走上了书架,也越来越深地从书架入驻了每一颗爱武汉的心。
艾尔顿 2015年11月14日草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