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伊斯男尔萨

探访南漳张家寨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

主题

50

帖子

86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86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5-11-19 09: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去呢?看着景色好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70

主题

545

帖子

753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75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11-19 1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家寨,家族寨的代表
作者:李秀桦

2006年初冬的一天,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几位山寨文化爱好者,离开华灯初上的城市,再次投向田野,奔赴荆山山脉的深处。暗夜里几颗不再年轻的心被山寨的神秘莫测激荡着, 那种对文化的热爱与痴迷让沉静的心沸腾,车厢里洋溢着一种难以抵挡的热流。夜色深沉时分,我们又一次来到东巩镇。拥有72座山寨的东巩镇可谓是我们探访山寨中的“富矿”,我们准备好自己的器材装备DV和相机。对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的发现,一种未知的热望冲击着大家的心。
第二天,越野汽车沿茅坪河畔曲折前行,天高云淡,水色天光超然物外,绵延起伏的山峦,留人驻足。初冬的山峦还有着秋天的意境,尽展风姿, 如同泼墨的油彩画一般,河谷优雅的在前方舒展着。在下泉坪村的路口,汽车折向一条村级公路。
   我们的老朋友,山寨的研究者叶经房和东巩小学张继生老师给我们当向导。经我们了解到,张姓也是东巩的大姓,身为张姓的后人, 老家下泉坪7组的张继生老师老家的正背后就是张家寨的寨门,一个家族的背后将会有如何的曲折故事? 向导中有这样一位人物,这和我们以前探访的山寨截然不同,令我们对今天拜访的张家寨充满了兴奋与激动。
   茅坪河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们原来去的春秋寨、秦王寨,都是在茅坪河边的山上”。老叶对我们说,“远方的山头上依稀可见的山寨,是可以从望月山可以看到的、茅坪河下游的阎王寨。这说明古人就知道如何居高临下,扼守水路要道。”在茅坪河交汇处,一条干涸的小河出现在我们视野,这是条季节性河流,张继生对我们说这条小河名字叫干河。花白的鹅卵石店铺满河床,只有夏季山洪暴发时才呈现出河流的本性。让我想到,历史如果是一条河流的话,时间就好比河水,不断流逝,而河床上的石子就是物质形态的遗存。
张老师老家小地名叫杜溪沟。“老家房子背后就是你们要去的张家寨,小时候常常上山放牛,村里百分之六十的村民姓张,这也许是张家寨得名的由来吧。”
   张老师的老家宅院前有一个打谷场,后面是青翠的竹林、茂密的松树林,好一处幽雅的所在。“张家祖上出过一个读书人,老辈子说叫宜堂新爷”,张老师说。张家老宅虽然有些破旧,但大门上的“忠厚传家”四个大字却敦厚朴实,显示出家学渊源,不同于一般乡村人家。天井院内有一眼古井,清洌宜人,常年不涸,古意盎然。
   站在场院前,透过屋脊仰视,可以看到长约100米的寨墙。那就是我们要探访的张家寨了。大家都有些兴奋,恨不能马上到山寨上一探究竟。背有张家寨护佑,屋前地势平坦,田地丰茂,看的出当年张家族人在这风水宝地选择老屋的方位,自然有他的讲究。
   上山的途中,有人惊呼发现了碎裂的陶片。这是我们在山寨探访中第一次的发现。这说明山寨上在兵荒马乱年月人们在上面生活过的痕迹!
   上行半个小时后,山寨离我们也越来近。苍苍翠翠中,山上的栌木叶子正红,枫叶也跃动着, 丰富层叠的色彩,把山野点缀得五彩纷呈,让人赏心悦目。山的刃脊上有两处石头垒砌的哨位,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进入寨内,两处石屋还相当完好。沿台阶继续上行,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近300长的山岭上,石屋一间连一间,连绵起伏,层高错综复杂,气势磅礴,其分布和春秋寨极其相似。
   大家各就各位,分头作着测量、绘图的工作,摄影师在寻找最好的角度拍摄,DV摄像师也紧张地投入了状态。
   一处石屋前,我们发现有一处残碑,断成两截。这显然是一块功德石,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人名,张姓居多,分别列在“杜溪沟”、“捉马沟”的下面,表明张家寨是以张家人为主,附近村民合力共同修建。山寨上立有功德石碑的房间是重要的所在,一般是议事厅之类。最大的这间石屋门上刻着“坐以待清”四个大字,我们揣测有等待山河一统和平,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门上并刻有“咸丰年仲春吉日”字样,议事厅开间6.59米,进深3.23米,惟一进出的正门高度达1.76米,石条门框规整。石碑上所刻的“捉马沟”是山后的一条山谷,从山寨西面可以翻过山岭就是,张继生说。
   伫立山寨,俯瞰一条干涸的河流,袒露的河床上灰白色的细软泥沙和卵石,山脚处田野碧绿,群峰层林尽染,近处枫叶点点嫣红,深深浅浅。南面山如列屏,群峰如仪。顿时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在石屋中间的通道中穿行,披荆斩棘。边走边看,我们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劳动而震惊,不断发出惊叹!
   在山寨的尽头,有一座巍然屹立的城门,石墙青黑粗糙。西门城楼二层,城中有翁城,城门厚达3米,形成一狭长的门洞甬道。城门墙高5.2米。西门外有一平地,似乎是当年的采石场。或许也是山民当年演武操练的操场。
   西门上有一石刻:“险赛函关”,上面落款有同治、咸丰壬戌年间,“玉燕堂题”字样。右边款有“不得居住”字样,隐约可见,说明这是一座建于同治、咸丰壬戌年间军事山寨。难道平时不得百姓使用,只供非常状态紧急使用?“玉燕堂”似乎是读书人的书斋名,又是何许人?他和山下的张家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从西往东数,左侧有石屋36间,右侧有石屋30间,左右侧依山就势而建的石屋大多残缺不全,在灌木中已不可辨认,估计有30-40间。
田野考察得出的结论表明,南漳的山寨聚落具有鲜明的外围空间防御形态和防御层级模式,具有空间分割明显的外围防御、弹性变化的运兵道防御和灵活变化的巷道防御等防御层次。每一防御层级又具有自己的空间塑造特征。堡寨聚落内部的建筑结合不同的防御层级主要有哨楼、门楼、议事、宗祠和居住建筑等类型,这些建筑采用了统一的构筑方式,朴实,自然,具有一种纯朴的自然美。南漳堡寨聚落在构筑上充分发挥了地域材料石材的特性,创造了南漳的地域特色。
     在山下,张继生的本家兄弟村民张继德说:“早些年东门上也有一块石碑,上头有字,记得叫紫云楼。现在石碑还在树林子里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