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城老九 于 2015-11-20 15:29 编辑
深秋,爱在柳林
冬,来得太早,来得太急。北山柳林,却不愿褪去秋日艳妆,藏藏掖掖的捂住那漫山绚丽的五彩。莫非,柳林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在等待着“悦己者”的到来? 柳林,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春有玫瑰夏漂流,避暑休闲踏清秋。偶有草花遮望眼,无边胜景一库收。 此行目的地是商子塆、李牌楼。近两年来,黄梅摄影人通过手中的镜头,让商子垸在县内外“红”了起来,红得深沉,就像李牌楼村口的三株古枫。路转峰回始得见,山村就在峰怀中! 拍摄商氏祖堂全景,最佳位置之一,就是商婆婆屋头边。这位商婆婆,不知多大岁数了,皱纹已刻满干瘪的脸腮,笑起来见不着一颗牙齿,但感觉她很硬朗,仿佛门前撑住房子的石条。商婆婆的儿女都进城定居了,她一个人闲在山里,就把屋头的稻场地一点一点的开垦,整理出几畦小菜园。菜园的青菜翠绿欲滴,大蒜瘦弱却很挺立。 老人住的房子很奇特,门口刚刚容下一人走过的廊道,用竹子当作“栅栏”,外边就是低出两米的洼地。她告诉我们,全村有三百多人,留住在村子里的有二三十人,年轻的六七十岁,八九十岁以上的十来人。 村间小路上铺满了青瓦碎片,这青瓦,是爱惜旧居的主人换了现代机制石棉瓦后,随手扔到路上,让它发挥铺路余热的。有些房子,房顶、墙壁已然没了,只留下歪歪斜斜的梁和柱,倒下的土墙早就与土地融为了一体,长起了人高的杂草,青过又黄,只是,几个月前我们的照片中,房还在。还有那些,倒塌已不知年月、只剩下“圆明圆”式三块石子的门头,就更不用说了。 见到89岁的商大爷时,他正坐在堂屋里的房门口,嘴角叼着袋烟吞云吐雾,那满是老茧的手却一刻不停,虽然显得笨拙,但精美的箩筐已然成型,简直就是城里人眼中的艺术精品! 见我们围着他“咔嚓”不停,老人来劲了,停下手中的活给我们唱起山歌来。我们听得认真,竟然听出是在“说黄梅、唱黄梅”,演绎的是一个山村人为了生计,肩挑背驮步行走出村庄,沿途过古角水库、停前古驿、五祖渡河、到黄梅县城、孔垅东港,乘船到达九江、沙河,换得米、布回到山村。老人这么高龄,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好嗓子!闲聊中,我们下定决心,再来时一定带上录制设备,让老人再唱上一回。 采风即将结束时,大家选定了村中心叫“凤凰岭”的石脊上合影留念。 丈远的青瓦屋檐就在我们的脚下,近屋脊处,一个陶瓷破缸倒盖的青瓦下面,午餐的炊烟正袅袅升起。青瓦屋脊轮廓分明,很长。屋脊尽头,远山、近树,古树、古房,与老人、老村一起,构成了脑海中的一幅画、一首诗,恬静、悠闲而又和谐。 (更多精彩请关注“黄梅微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