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5年 辉煌“十二五”,我们精彩走过。 这五年,襄阳合着省委“支点战略”的节拍,瞄准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新坐标勇往直前。 这是新常态下竞进提质的大作为,是对接国家战略的“新隆中对”,更是引领区域发展的历史担当。 如今的襄阳大地,东风劲吹,跨越发展的气场强大、激情澎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功能完善、生态一流、人民幸福。”一座令襄阳人自豪、世人艳羡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已满帆起航。 谋划发展新坐标 汉晋以来,代为重镇。千百年来,光荣与梦想与这座古城相约相伴。“南船北马”、“七省通衢”,蜿蜒流淌的汉水使得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水陆交通要辏、汉水流域重要物资集散地、鄂豫陕渝川等省份毗邻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今天,在“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中,襄阳无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节点。 如何重拾历史荣光?如何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占尽先机?襄阳需要重新找准自己的发展坐标。 冷静分析襄阳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与周边城市相比,襄阳领跑之势愈加明显,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有基础、有实力、有支撑—— 在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中,襄阳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中西部一些省会城市,在汉江流域城市群中已坐上同类城市的“头把交椅”。 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占比分别达21.9%、24.4%、26.9%。在汉江流域城市体系中,襄阳的经济实力首位度最高。 经济密度仅为0.14亿元/k㎡,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36%左右,具有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襄阳的环境承载能力最强。 随着一批国家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在襄阳布局和实施,襄阳在这一区域的比较竞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顺势而动,全域谋划。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市委将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明确为襄阳城市发展的新坐标。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指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是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是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是全市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这是沉着冷静的深刻洞察。 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全市人民的期待,改革发展的积累,更为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创造了机遇、注入了动力、奠定了基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无疑成为复兴襄阳的时代召唤。 谋篇布局,加快建设。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吹响了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集结号。 以竞进提质实现责任担当,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再一次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给力加油。 复兴中心城市,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和不懈追求。600万襄阳儿女在市委、市政府的率领下,在这片承载着无数光荣和梦想的土地上,写下了眩目的辉煌,创造了震撼人心的精彩! 中心城市新梦想 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襄阳被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范围,并将在国家重大项目政策和重点产业上获得支持。 参与规划编制的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当其时。这无疑将为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注入新动力。 机遇来之不易。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成为襄阳的最强音。“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最终要靠实力说话,看襄阳具不具备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功能。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重点,带活全局。一系列战略举措顺势推进。 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做大做强产业襄阳。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部城市“第一方阵”,成为引领汉江流域开放开发的超大功率“发动机”和“火车头”。 重塑现代化“七省通衢”交通枢纽地位。城际高铁、“铁水公空管”综合联运、各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各类要素资源“无障碍”流通,襄阳着力融入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 变则通,通则达。勇闯“深水区”,我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土地、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管理制度改革等。 从汉江出发,走向蓝海,融入全球。我市着力加快大通关、大通道、大平台建设,提升开放水平,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创造更好的软硬环境。 坚持“两轮驱动”,我市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齐头并进,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昂首起步;实施“双核带动”,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山水园林城市风貌特征更加明显。 “四位一体”,城乡共荣。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为基础,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特色镇和新型社区“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新转换,打造襄阳转型升级新引擎。 打基础,管长远,“中心城市”建设步履坚定。 新常态下新作为 最新出炉的经济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8.8亿元,同比增长8.9%,增幅居全省前列。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新常态下,襄阳经济缘何风光依旧? 面对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襄阳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理性研判,果敢决策。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竞进有为。 保持定力,积极进取,我们展示了逆势进位、领跑全省的襄阳速度。 纵览全局,振奋精神,我们做出了勇于担当的襄阳贡献。主动把握新常态,保持竞进新状态,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和汉江流域比重持续提升,襄阳战略支点功能增强,服务全省经济大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心无旁骛,坚定不移,我们夯实了提质增效的襄阳底盘。湖北永喆汽车零部件热冲压、东风李尔汽车座椅二期、美利信通信二期、晶日光能分布式光伏组件制造项目一期、华润新能源枣阳风电场、双荣纺织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投产,大项目如基石,垒起经济新高地。 县域经济,“群星璀璨”。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我市7个县(市)区在分类考核中全线进位,6个县(市)区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称号。 一条逆势上扬的经济曲线,一份坚韧沉着的发展定力,一股竞进有为的豪迈士气,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灿烂笑容,无不勾画出大美襄阳的精彩画卷。 7月23日,经济学人智库在北京发布了中国新兴城市报告,襄阳入列中国新兴城市前20强榜单,在总排名中位居第二。 无独有偶。今年4月,国际知名房地产及投资管理服务机构仲量联行发布其综合研究报告《中国城市60强》,襄阳凭借近年来的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成功跻身60强之列。 近年来,襄阳还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十二五”期间,襄阳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总量在2011年、2014年分别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在全国的位次随之提升,从2010年的第75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58位,前移17位。“‘十二五’无疑是襄阳历史上发展质量最优的时期。”市统计局总统计师廉剑峰说,“十二五”期间,襄阳经济呈现出“增长保持在较快区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的新亮点。 奋进勃发,襄阳的中心城市梦想正渐行渐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