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这句广告语在湖北省多条高速公路主干道上醒目地引导着过往游客:去罗田看看吧,避暑胜地薄刀峰,人间天堂天堂寨,乡村美景百里画廊,舌尖美味板栗与吊锅……“旅游业的红火,改变了这个全国贫困县的经济结构,更改变了这个县的精神和气质。”罗田县委副书记夏志东说。
罗田县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是个典型的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资源大县。近年来,罗田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以建设“大别山绿色发展的先行区、大别山最具特色的生态经济示范县”为抓手,确立“十二五”末实现休闲农业旅游产值过10亿元的奋斗目标,近年来罗田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为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罗田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策划、督办和协调,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政府投入、资本运营、招商引资、鼓励群众参与等途径,5年共投入交通建设资金14.82亿元,建成了118公里大别山红色生态旅游路,新建和改建二级公路235.6公里、三级公路89.6公里、通村路1126.3公里,将主要景区一线串珠,旅游景点相互连接,初步形成了完整旅游路线和旅游板块。为保护林区生态资源,县财政一次性投入500万元、每年投入200万元对天堂寨、薄刀峰景区实行全面禁伐。目前,全县已建成天堂寨景区、薄刀峰景区、天堂湖湿地公园、罗九百里生态画廊、三里畈温泉小镇、瑞源农业生态观光园、罗田板栗公园、李家楼新农村建设、燕儿谷生态农庄等十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并启动一批规模较大、档次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据统计,目前,罗田县共有休闲农业旅游类企业450家,其中年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加工企业25家,农家乐400家,休闲农庄25家。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商品加工企业35家。开发产品200多个品种,罗田板栗、蚕桑、甜柿、中药材闻名全国,“罗田板栗”、“罗田甜柿”、“九资河茯苓”先后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产品不仅满足本地游客的需求,而且有20多个品种远销到境外市场,全县农特产品及旅游商品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
罗田县旅游局局长林玲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方便的优势。2014年,全县休闲农业旅游共招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亿元。全县有10个乡镇的326个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2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1.8倍;间接就业农民35300人,旅游区农户人均增收2380元以上。九资河圣人堂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旺季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次,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80%;三里畈温泉村依托温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
夏志东说,旅游业的发展大力给罗田带来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九资河、白庙河等乡镇,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种植业;农副产品的销售量大、流动快,使农村商业发达起来。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业整合了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带动了中药材、板栗、甜柿等产业的集聚化、基地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提升。三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旅游业的发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发掘特色传统文化的热情,一些历史古迹得以挖掘,一些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罗田手工油面制作技艺、东腔戏、罗田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四是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减少了森林的砍伐,扩大了村镇绿化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罗田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绿化模范县、绿化小康县、造林绿化百佳县。最重要的是,旅游业改变了罗田人的精神面貌,每年涌来的数百万的游客让罗田人有一种旅游目的地的自豪感,旅游业让罗田更美了,气质更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