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宁商场 于 2015-12-15 19:14 编辑
武穴匡山:孙悟空的“出生地” 吴学书 吴鑫鹏
神魔小说《西游记》故事,开篇就是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突出了孙悟空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在《西游记》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据考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当年在湖北蕲州荆王府任纪善期间,利用与武穴匡山毗邻的便利条件,游历匡山的山山水水,广泛搜集当地民间传说,写成了妇孺皆知的文学巨著《西游记》。
千百年来,在素有“佛国”之称的湖北广济(今武穴市)匡山产生了许多孙悟空的出生、成长、降妖伏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等一系列传说。这些传说故事,起源于武穴匡山,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至今。因此,有专家学者推断,《西游记》故事中的主角孙悟空的原型,应该是吴承恩在目睹匡山独特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千古流传的神话传说中受到启发后,才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形象。山河无言,实证如山,现有古迹为证、文物为证、寺庙为证、传说为证、专家为证。
一、古迹为证。在湖北省武穴匡山腹地一座山上,有一个叫“猴王出世”的神秘之地。这里林海苍茫、云雾缭绕、奇峰相峙、怪石嶙峋、峻岭拔地、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古时,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明海:即唐人所指的古寻阳彭蠡湖,武穴历史上是寻阳县属地),山下不远是海之底(现名海子地)。山顶上有块巨石,就像刀削斧劈,从中崩裂,炸开的两块石头高约三丈,圆围二丈有余,就像两扇石门赫然眼前,宛如城墙耸立两旁。左边的崖壁上栩栩如生地现出“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右边刻有“石门”二字,在石门缝隙中穿行,颇有神秘之感。石门四周,崩开的岩石堆错,前后左右乱石纵横。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猴王出世石”。那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真让人叹为观止,她是大自然的奇迹,身临其境者无不赞美叫绝,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西游记》故事中石猴出生之石。印证:《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世,心性修持大道生”写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在匡山与孙悟空有关的天然古迹遗址有:“放马场”是玉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时让其专放天马的场地;“清水潭”是当年孙悟空到东海龙宫讨兵器(如意金箍棒)从这里通过的;“五峰山”乃如来佛祖镇压孙悟空的“五行山”;“火云洞”是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之地;“八卦顶”是孙悟空偷吃金丹被推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炼成了火眼金睛的地方。“石船”是孙悟空寻仙学道,乘此船去找菩提祖师拜师学艺之用;“桃树岭”是玉帝派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偷吃仙桃,桃核扔满山野,长成了满岭的桃树等十多个古迹景点。
二、文物为证。2014年6月,一尊隐藏了年代久远的“石猴”在武穴匡山西来古寺重现人间,在当地真可谓是“石破天惊”。这尊“石猴”1米来高,通身灰褐色,面部似猿人表情,两耳外张,双手互操,两脚交叉站立,神态逼真。据68岁护法师刘金全老人介绍:“西来古寺前任住持柯正禅大师1985年去世前,曾留下一件宝贝——一尊文革后未曾公开的“石猴”。老和尚临终前反复嘱托:一定要保管好“齐天大圣”,它是西来古寺的“传家宝”。文革时期破“四旧”,这尊石猴从此匿影藏形,“销声匿迹”。这是首次发现“石猴”的记载,据匡山当地百姓相传,上辈人曾传言有“石猴”,但不知究竟藏在何处。“石猴”重见天日,为论证匡山是孙悟空“出生地”再添佐证。
三、传说为证。目前,在匡山地区已发现民间神话传说与《西游记》相吻合的民间故事有40多个,其中与孙悟空有关的十多个。因篇幅有限,现简要概述几例。
猴王出世的传说:相传隋朝以前,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特别是野兽较多,常常出来不是伤人害畜,就是损坏庄稼,搅得家家不宁,人人提心吊胆。当地,有一块粉红色的三丈多高、两丈多宽的巨石,此石头很有灵性,山民如有危难之事,只要对石头烧柱香,磕个头,所求必应,成为山民祈福求安的“保护神”。传说公元582年,隋朝年间,在一个阳光普照、晴空万里的日子里,突然乌云密布,匡山顿时昏天黑地,电闪雷鸣,只听“轰隆”一声炸响,石头忽然迸裂,人们从门缝中窥视,只见在石头裂开处,飞出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头怪物,生下就能跳跃行走。该猴出世后,专为民做好事,帮老百姓驱赶野兽,保护庄稼,照看小孩,保护百姓五谷丰登,安居乐业,镇守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深得地方老百姓爱护和尊敬,百姓称该石为“猴王出世石”。人们为纪念这只“神猴”,在匡山建立了两座庙宇:一座叫“石门庵”,一座叫“西来古寺”。
水帘洞的传说:水帘洞(又名藏秘洞)位于匡山王冲村,洞内上首石壁刻有楷书“洞天福地”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洞内泉水长流不息,有石凳、石桌、石案尚存,洞外上方石壁瀑布飞流。恰似《西游记》里所描写的水帘洞。后因人为引水改道,现瀑布不见,令人遗憾。传说石猴出世后和猴儿们结伴,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野果。一天,天气炎热,它们见前面有一股瀑布奔腾,非常好看,猴子们说:“好水,谁敢进去又不伤身体的,就拜他为王。”石猴高叫道:“我进去”。说完,他闭目蹲身,跳了进去。石猴睁眼一看,却发现里面无水无波,只有一股飞瀑像帘子一样遮住洞门。石猴看到里面有石桌、石凳、石案。正中上方有一石碑,上面刻着“洞天福地”,石猴大喜,忙跳出来。众猴见石猴,忙打听里面的情况,石猴把看到的一切细细说了一遍,众猴听了,个个欢喜。众猴又随着石猴穿过瀑布,进入水帘洞,个个去抢石桌石凳石案,众猴遵守诺言,拜石猴为大王,高喊:“千岁大王。”石猴自称:“美猴王”。
仙人洞的传说:匡山有一天然石洞,东西贯通,足有800米长,宽3米左右,一人多高,上有“仙人洞”石刻字样,洞内别具一格,奇崖绝壁,乱石叠叠,圆石斜倾,洞中有洞。洞口上面巨石成堆,似众星捧月,洞顶上端,天生石塔盖顶。洞旁松荣葱绿,屈曲虬枝,盘要枝叶苍老秀美。仰视洞上的山峰,很象一位老者,双手合十,端坐如神,形象逼真,威严屹立,名曰“仙人打坐”。传说此洞是菩提老祖在此打坐修炼,洞内有仙人修道场所。洞侧有仙人隐卧之所,菩提老祖隐居此洞收神猴为徒,为石猴取名“孙悟空”,授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这与《西游记》第一回写道:“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惊人相似。
四、庙宇为证。在武穴匡山太平桥村,在一片茂林修竹之中,有一座“西来古寺”,里面供奉的是手握金箍棒的“齐天大圣”,还有如来佛祖、观世音、菩提老祖等神像,取名“群仙阁”。村民刘堂义说,这座寺庙始建于隋末唐初,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900多年。最初庙里供奉的是一只专为老百姓作好事的神猴,明末清初才换成了“孙大圣”。“西来古寺”一直是外供“孙大圣神像”,内供“石猴”。当地人都说孙悟空就是那只神猴。该村百姓家里都有祭拜孙悟空的习俗。神猴深得百姓爱护和尊敬,百姓在“猴王出世石”800米处,修建了一座庙宇,取名“石门庵”,象征怀念之意。在一个小山村里,山民修建两座供奉神猴庙堂,当地人对孙悟空的敬仰与崇拜,由此可见一斑。难怪慕名到此前来游览探秘的江西、安徽、江苏、武汉等地游客都激动地说:“孙悟空的‘原籍’在匡山啊!”
五、专家为证。中国著名《西游记》研究专家、淮阴师范学院教授蔡铁鹰来武穴匡山考察后认为,武穴“西来古寺”历代供奉齐天大圣,寺庙后山又有早于宋代的红花茶与元代的和尚墓,民间百姓家里还有祭拜大圣的习俗,由此充分说明,武穴的齐天大圣信仰远远早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明代。
著名西游记文化研究专家、淮海工学院徐习军教授认为,武穴匡山西来古寺发现的“石猴”和“猴王出世石”,在全国来讲应该是绝无仅有。
中国民协会员、省作协会员、著名乡土作家陈良老人说:“武穴匡山有通天河、花果山、大圣山、凌云渡、碧波潭、水帘洞、火云洞、无底洞、猴王庙、蟠桃园、灵山等山名、水名、地名、村名、桥名、洞名、寺名与《西游记》原型相吻合的有30多处,民间传说40多个。匡山孕育了《西游记》,吴承恩当年在蕲州荆王府任纪善时,利用与匡山毗邻而居,仅一山之隔,相距不过200米的便利条件,经常浏览匡山,探奇揽胜。如果没有匡山独特神奇的自然景观,就不会有吴承恩百回卷《西游记》。如果说匡山是孙悟空的‘故乡’,一点也不夸张。”
长期从事西游记研究的湖北省武穴市《西游记》研究会会长、武穴市委宣传部干部朱志勇说:“《西游记》成书于湖北蕲州荆王府,发源于湖北省武穴匡山是众多专家学者得出的结论。武穴匡山是吴承恩的工作地、西游记开篇创作地、孙悟空出生地、西游记地名聚群地、西游记发源地。匡山众多的历史古迹、文物、寺庙、传说等为孙悟空‘出生’在武穴匡山提供了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实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