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时至隆冬,东边大棚里的草莓依然翠绿满地,长势喜人,但西边的大片农田却静静躺着,未长一株庄稼。这是12月1日,蕲春县八里湖农场食真公社400亩农田泾渭分明的景观。
如果据此就认为西边田地是大片的抛荒田,那就大错特错了。食真公社经理丁继龙说:“给土地放假,让庄稼轮作,我们是有意而为之。每年,我们都有计划地对农田轮休轮作,其目的是降解农药、化肥残留,恢复土地肥力,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生态有机农业。”
蕲春每年粮食总产量超过5亿公斤,是全国产粮大县。以往,因盲目追求产量,年年增加化肥、农药用量,致部分田地板结,不堪承受增产之重,增产乏力。用化肥、农药“喂出来”的农产品尽管产量可观,但生产投入增加,又遭遇价格瓶颈制约。
突破“唯产量论”旧的思维定势,寻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路径刻不容缓。蕲春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印发《蕲春县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先后组织10余批次县、镇、村干到山东、江苏等地学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聘请南京大学谋划千亿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聘请华农大编制491.9平方公里的《蕲春县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规划》,大兴生态有机农业。
不用化肥“撑着”,不在“钢板”上种地,不再重产轻养。华中科技大毕业大学生李明攀,带领9名大学生,投入100多万元,在该县青石镇郑家山流转土地500亩,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施用猪粪、牛粪、沼气渣等农家肥,让青蛙、蜘蛛、虫、鸟形成大自然的动态平衡,生产“云香稻”、“水葡萄”等原生态有机稻谷,并在武汉开设素食体验店和销售点,每公斤稻米卖到20元以上,今年总产15万公斤,实现产值300多万元,成功实现了“减产反增收”的目标。
为抵御市场风险,确保生态农业减产不减收。蕲春县农办、农业、农经、科技等部门对农民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并因势利导让农户抱团发展,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该县“银杏天后”韩明秀,在该县横车镇盘石桥流转土地2200亩,创办“明秀银杏种植示范基地”,成立蕲春县明秀银杏专业合作社,发展银杏基地8000亩,带动4700余农户致富增收。该县先后创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639个,创建现代农业园区8个,蕲艾、蕲山药等6个特色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