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蕲春县副县长王立新带领县扶贫办负责人走进管窑镇寒婆岭村贫困户叶词武的养猪场,一进门王县长就指着满栏的肥猪对叶词武说:“老叶,你今年的猪养得好啊!”叶词武看见县长一行,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对县长说“今年技术、饲料、防疫都改进了,猪没病过,当然长得好啊”。叶词武全家5口人,母亲年过七旬卧病在床,妻子患精神病,生活都无法自理,两个孩子正在读中学,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力,家庭的重担使这位刚过四十的中年汉子显得饱经沧桑。在一旁的县扶贫办负责人问道“今年出栏了多少头猪,纯收入可以搞到多少钱?”叶词武自信的说 “已经卖了48头猪,一头猪纯钱可以搞到400元,48头猪接近2万元,前天又在富登银行贷了5万元,年底准备再扩建猪场,明年养殖规模可以超过150头猪”,王立新县长对叶词武说“老叶啊,规模大了,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你可是你们全家的顶梁柱,要注意身体啊!”,叶词武连连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放心吧,县长,我的身体可棒着呢,现在政策这么好,我老叶要是再扶不起来,那岂不成了一堆烂泥啊!”叶词武的一番话,引来了大家一阵欣慰的笑声。
管窑镇寒婆岭村共有贫困户123户282人,其中属于产业发展一批的贫困户43户126人。今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在县扶贫办和县民政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和指导下,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一是明确主导产业。生猪养殖是寒婆岭村的传统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猪的经验,但是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该村青年叶诚回乡创办了肖山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打拼,如今技术和规模已在全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年出栏生猪7000余头。基于这些优势,县扶贫办帮助村两委确立了该村以生猪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二是通过政府引导,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建立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基金、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为了引导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县扶贫办对贫困户养殖生猪每头给予400元产业补贴,为扩大养殖规模的贫困户提供小额扶贫贷款。2015年为该村23户贫困户发放产业补贴资金15.9万元,7户贫困户获得银行贷款32万元,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热情。三是市场主体联动,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肖山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在生猪养殖产业中拥有防疫、饲料生产、配种、销售渠道等行业优势,县扶贫办将该公司作为蕲春县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在扶贫贷款、项目贴息上给予扶持,公司与56户贫困户签订合同,为贫困户提供仔猪、饲料及防疫服务,并签订保护价回收,从而改变了贫困户传统养殖习惯,提高了养殖技术,贫困户的养殖效益得到大幅提升,树立了产业发展的信心。四是引入保险机制,为产业发展增加“安全气囊”。县扶贫办与平安保险公司合作,为该村发展生猪养殖的贫困户购买生猪养殖保险,当发生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时,最大限度降低贫困户的损失。
精准扶贫,发展产业是关键。今年我县启动精准扶贫以来,采取了政府、市场主体、贫困户、银行、保险“五位一体”的产业精准扶贫措施,县委、县政府针对产业精准扶贫打出系列组合拳,连续出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意见》、《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市场主体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小额贷款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提出“四跟四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通过产业扶贫基金向875户贫困户发放产业扶贫补贴350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45万元,直接带动215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
|